025 知县的胡萝卜(2 / 2)

大明地师 齐橙 1635 字 2个月前

“书院?”苏昊眼前一亮,对啊,民间的文盲率高,但书院里的学生还是有文化的啊。尽管当年的学生并不学自然科学,但有文化底子,现学现卖也来得及。苏昊需要自己的助手们做的事情,其实在后世都是由地质队里的普通工人来完成的,对数理化的要求并不高。

“师爷,这书院里的学生,我能支使得动吗?”苏昊高兴之后,又有些疑虑了。

他没有在书院读过书,不过倒是曾经多次进城来向书院的教谕和训导讨教过学问上的事情,因此也和书院的学生们打过交道。据他的印象,书院的学生眼高过顶,对于像他这样的乡下穷秀才一向是不太看得起的。在明朝读书人的眼里,打井这种事情,属于匠人的事情,现在他要动员一批读书人去帮忙,这些人愿意吗?

方孟缙道:“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道理,我想书院里的生员们还是懂的。再说,这些生员也都是本县子弟,家里同样受干旱之苦,打井一事也是为他们自家谋福利,他们不至于拒绝。如果真有那不在乎父老乡亲死活的腐儒,知县大人在此,先记下他们的姓名,待到分配乡试名额之时,哼哼……”

苏昊先寒了一个,俗话说,民不与官斗,这话真是一点不错啊。县衙要征用书院里的学生,从理论上说,学生是可以拒绝的,但县衙要对付这些不给面子的学生,办法实在是太多了。方孟缙说的,是指把这样的学生挂上黑名单,不给他们乡试的名额,这可是对于生员们来说最可怕的威胁了。

明朝的科举制度中,乡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有名额限制的,一般是按本省所取举人数的30倍计算,再分配到各个府县。丰城县的县学中有三四百名生员,每次参加乡试的名额只有三四十个,相当于10个人中间才能有一个人能够获得名额。方孟缙声称要把参加打井的事情与名额分配挂起钩来,这一招可是够狠的。

方孟缙刚说完,韩文又补充了一句:“对于帮助县衙打井有功的,苏昊,你也可以造一个名册报上来,以后分配名额之时,这些人可以优先,这也算是本县对他们的一点点奖励吧。”

高,真是高,参加的有奖,不参加的受罚,而且都是拿生员们的命根子来作为筹码,胡萝卜加上大棒,不怕这帮秀才不低头。苏昊在心里暗暗佩服,他想起一事,便笑着问道:“韩大人,那如果学生此番打井,果能奏效,这个奖励是不是也可以算上学生一个名字呢?”

“那还用说?”韩文咧嘴笑道:“如果你果真能够像在折桂乡那样,每勘必中,我必将把你列为丰城打井的第一功臣。今年来不及了,明年我会把你补为县学的廪生,待到你学业有成,能够参加乡试之时,你的名额是完全能够保证的。”

“学生谢过大人。”苏昊连忙给韩文施礼道谢,韩文给他的这个承诺,可实在是太有用了。他虽然对于科举制度颇为不屑,但要想在明朝混出点名堂,估计最终还是得走走这个过场的。他考秀才的时候,只是勉强过关,未能得到秀才中最高的廪生待遇,只是一个附生而已。像他这样的附生,要想获得乡试资格是很难的,但现在韩文替他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方孟缙接着韩文的话说道:“苏昊,虽然有大人的这个承诺,但你自己的文章功底也还是很重要的。否则,就算知县大人给了你机会,你的文章过不去,也是无用,是不是?你在县试时候的文章,老夫昨天找出来看过了,恕老夫直言,文章中颇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啊。”

苏昊窘了,自己的前身水平的确不怎么样,书是读得挺多的,但没什么灵气,方孟缙说他写的文章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说白了就是指他的文章狗屁不通。如果以这样的文章去参加乡试,那基本上就是白白浪费一个名额了。

“学生明白,待此间事了,学生定会好好攻书。”苏昊说道。

方孟缙抚着下颏的几根胡子说道:“老夫虽然倦于功名,但对于科举文章一道,倒也有些心得。未来苏昊你如果在文章方面有些什么疑惑,可以来找老夫,老夫或许能够与你指点一二。”

“多谢师爷。”苏昊又忙着向方孟缙施礼。

“好吧,此事来曰再议。当下,打井之事更为重要,事不宜迟,我这就带你去龙光书院。书院新来的教谕吴之诚是个老夫子,可是不太好说话的。”方孟缙站起身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