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防护室并非只有一层,而是有两层,中间还有一层。
马丁先生说道:“第一层里面是苦力,他们力气大,专门负责推动攻城塔靠近目标城墙。第二层里面是战士,他们躲藏其中,靠近城墙后想办法攀爬上去作战。”
再往上一层有弓弩机装槽,总共可以配备四把大型弩机,可惜弩机虽在、弩箭缺失了,否则他们甚至可以当场拉动弩机使用。
顶层是箭塔,士兵们可以站在上面射箭,攻击对方为己方进行掩护,另外箭塔还能进行改装成士兵登城墙用的吊桥,非常巧妙。
箭塔下面是一些鹰爪样的工具,全是精铁打造而成,这种东西兼有破坏敌方顶层护墙与固定己方登城吊桥的作用。
二十多个人忙活了一天,从上午忙活到傍晚,终于建成了这座攻城塔。
众人很累,可是很有成就感,建成后的攻城塔看起来很霸气,卖相级好。
整个攻城塔有六米多高,攻城时大批士兵藏身于该巨大机械之中,依靠轮子与绳索牵引来前进。
众人齐心协力将攻城塔移动至敌方城墙的薄弱部位,然后就可以动攻击,除非防守者的实力远高于进攻者,否则攻城塔会在城墙上顺利打开一道巨大缺口。
马丁先生拍了几张照片,大家都在拍照片,纷纷上去和攻城塔进行合影。
显然,这台攻城塔是不折不扣的凶器,而不是简单的道具,因此错过这机会,他们可能这辈子都碰不上这玩意儿了。
马丁先生感叹道:“这应该是印第安人部落的攻城塔,它或许是古董,有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历史呢。”
汉斯惊喜的问道:“是吗?”
马丁先生确定的说道:“是的,具体哪个部落我不知道,不过印第安人的攻城塔在十九世纪末期就不再制造了,因为政府进行沟通,他们之间的部落战争结束了,攻城塔也就失去了作用。”
对于印第安人来说,活动攻城塔对守城敌人的心理震慑力极大,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降,这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直到一百年前,印第安人部落之间仍然时不时的进行战斗,有些部落建造了城池,当然,说是城池,就是有墙垣包围的村落罢了。
如果不使用火器,攻下这种村落并不容易,甚至会对攻击方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在欧洲人来到北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靠这种攻城塔来攻城掠地。
如果马丁先生说的是正确的,那这个攻城塔将有巨大价值,现在印第安部落往往很有钱,他们一定愿意收藏这样一件攻城塔。
马丁先生抓住机会给学生上课,跟他们讨论和攻城塔相关的历史事件。
“363年罗马远征军围攻波斯设防大城皮利萨波拉,罗马人在劝降无效后动用攻城塔动进攻,在城墙上打开缺口后攻入城区……”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进军希腊,初期罗马军团屡屡受挫。公元前168年,执政官保卢斯率主力军团起攻击,使用了攻城塔,震慑马其顿城内军民夺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