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1 / 2)

顺治之路 徐小溪 2566 字 2个月前

某溪滚回来更新了。本来昨天就能更的,结果光荣的感冒了。下一章就是三年后。。。

第一百零七章

顺治二十五年春,宫里所有太监宫女的脸上都带了一丝松快,就连嫔妃们脸上的笑都真切了几分。不为别的,皇帝终于除孝了。

按照满制,守孝三年,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七个月,偏偏皇帝足足守了三十六个月。他没有去严格要求天下人一起守孝,也没有去禁止其他人到期除服,只是自己默默的守着,不去睡女人,不沾荤腥,坚持穿素服。

他是皇帝,没有人敢去管他,唯独布木布泰会唠叨几句,可他依旧不听,布木布泰也没有什么法子,只好和仁娜两个想方设法的做些素菜点心或者煲点补品,塞给福临吃下。而后宫的怨气更是冲破了天。三年,整整三年皇帝没有去睡任何一个女人,后宫除了太后的慈宁宫和皇后的坤宁宫外,根本就看不到皇帝的人影。她们只好每天在给太后和皇后请安的时候千方百计的多逗留一会儿,又不敢打扮得娇艳,生怕引得皇帝不满。

现在,每个人都穿上了新衣服,认真的梳妆,扑上淡淡的粉,一个个从骨子里透出精神来,就连御花园都仿佛被这种气氛感染,一个个嫩绿的小芽从枝头上争先恐后的探出脑袋,远远望去如同绿雾一般,煞是好看。

福临却一点都没有如释重负的心情。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够让他和大臣们拉锯子拉上几个来回了。

吴三桂打下了缅甸,莽白辗转逃亡暹罗、安南等地,很快失去了他的消息。吴三桂是个心狠手辣的,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危险分子。他杀了缅甸皇室所有的男丁,只留下一个之前缅甸王的五岁的孙子。又通告天下,说莽白杀了自己的兄长篡位,本身就得位不正,他吴三桂替天行道,将乱臣贼子赶出了缅甸,重新立原来的缅甸王孙子为王,是正义的行为。

耿继茂因病身故,现在是他的儿子耿精忠当家,再加上尚可喜,和吴三桂一商量: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何必要在大清混日子。现在大清的皇帝不好惹,他们手上的火器都是从皇帝那里买的,谁知道皇帝还有没有更高级更多的。看皇帝的这个架势,和满清八旗都强硬不已,更何况对待他们,撤藩是迟早的事,不如早点找到后路。

三人将缅甸划拉划拉,平分了,吴三桂挟天子以令诸侯,让那个小孩子皇帝下了圣旨,让尚可喜和耿精忠裂土为王,然后迅速向福临上书,表示他们愿意撤藩,为了正义,留在缅甸。

在周围的国家以及文武大臣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福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批复了他们的折子,对他们这种不惜背井离乡却要为他国主持公道的行为表示了高度赞赏,这种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情怀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身为皇帝,怎么能不支持呢?因此,福临正式下旨撤藩,然后迅速的将吴应熊和金福夫妻两个连同他们的儿子打包送去了缅甸。

已经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了。自从下四旗罢工以来,福临一人抗住了所有的压力,反正他也在守孝,不去后宫,从早到晚的一心扑在朝政上,还不到三十岁,两鬓就开始花白。没有办事的人不打紧,皇帝是个工作狂,可以一人顶几人来用。

这么一来,下四旗的人慌了。他们只是想要借着机会去要挟一下皇帝的,谁知道皇帝不吃他们这一套,该干嘛干嘛,甚至还故意找茬儿,将下四旗的好几家人没事做就拎出来骂骂解闷。还好有太后在,对他们的宗室妇人还不错,来安他们的心。

本来下四旗就不是一条心,皇帝强硬打压,太后温柔慈爱,连打带消的,让他们吃不消了,从内部开始分裂。福临乘机宣布:反正你们下四旗很不满足目前的地位,朕是个好皇帝,善于听取你们的意见,大家都平起平坐吧。来来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干脆就不要八旗了,合并成四旗吧,这样大家都是上四旗了,多好。看,朕很民主吧?

八旗是祖宗规矩啊,皇帝你都想改?一众宗室又有去哭太庙的心了,有些聪明的,更是跑到帝王庙里,对着多尔衮的塑像哭:成祖皇帝啊,你走得太早了,皇帝,皇帝他根本就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啊!你赶紧晚上托个梦给皇帝吧,快让他别胡闹了!

事实证明,想让多尔衮托梦还不如指望皇帝自己想通了来得快些。八旗的人从来没有这么团结过,一齐上书,告诉皇帝祖制不能轻易的违背,又举了许多例子,表明八旗是立有赫赫战功的,所以,皇帝你就高抬贵手,放过八旗吧!当然,作为交换,下四旗的人再也不敢消极怠工了,一个个兢兢业业,堪为劳模。

福临哪里这么轻松的就会放过他们,他早就想动一动八旗了,之前他看在多尔衮的面子上不去有所动作,现在机会难得,不抓紧了占便宜他会觉得自己都对不起自己。

皇帝铁了心要撤八旗,宗室压力骤增,就连慈宁宫都天天人满为患。布木布泰对此很是忧虑,也去劝过福临,福临却笑着说自己有分寸。布木布泰对这个儿子一直都相当信任,听他这么说,也就放下了心。

这场拉锯战足足持续了大半年,最后,皇帝终于在大家的劝阻下,依旧实行八旗制度不变。不过,他在八旗动了大手术,将人员彻底来了个大清洗。

八旗元气大伤,不单单是下四旗,就连两黄旗这种皇帝的直属队伍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经过这次后,没有人再敢随便用罢工这种方式来对抗皇帝的决议,生怕皇帝忽然间抽风。帝权空前的集中,福临再次发现,做昏君简直是太容易了。

他不是一个神仙,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福临自然也不例外。他集中了权力,带来的副作用便是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人也多了。福临发现,多年前禁止的请安折子又在慢慢的抬头,并不是单纯的请安,而是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然后在折子上添些歌颂自己的话。

一开始,福临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折子上写得很高明,并没有直接表扬,而是借用了老百姓的民谣,将自己给好好的夸了一顿的。他心情一好,自然就留意到了上折子的江苏巡抚,虽然明面上没有说写什么,不过却将这份折子拿出来放在了一边。

宫里的消息一直是传得最快的,很快,福临就发现类似的折子多了起来。江苏、余杭、山东、湖广,这些地方要么有老百姓赞颂自己的民谣,要么有文人秀士对太平年代的歌颂。当他是傻子吗?福临一下子警觉起来。

的确,现在贸易四通八达,百姓也相对的安居乐业,人口已经比之前多出许多来。特别是江浙、两广和台湾,更是经济发达,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不单单有雇佣工人,雇佣水手,就连内宅的女人都可以出去干活,做做衣服编织篮子筐子什么的。白天上工晚上回家,按月领工钱,几乎成了这些地方的常态。

福临还记得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开始的。他当然不会做,但他能提供一个思路。工部自从在福临手上就开始扬眉吐气,一改当年的隐形衙门形象,冲上了前台。因此,工部意外的成为了肥差,招揽了一众工匠,埋头开始研究蒸汽机事宜。虽然目前为止还处在往里投钱的阶段,可福临相信迟早会被研究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免不了也有些自我陶醉,还好,被一系列的折子给打醒了。福临镇定了一下,在案头贴上一张纸条,上书四个大字“八国联军”,以警醒自己。同时,他又下了一道圣旨,不允许奏折中再出现这种语句,最好按条目写,一句废话都不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