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1 / 2)

周游寻了个机会,来问萧软软怎么想的。

看着床上躺着的两个孩子,萧软软平生第一回 大了胆子,明眸对上周游,点了点头。

自从生了孩子之后,萧软软就发现自己的异能似乎不见了,不过这对于她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个异能可有可无。

要是可以的话,她倒是宁愿运气变得好一些呢。

一路舟车劳顿,回了村之后,李秀兰就给萧软软烧了一大锅的洗澡水,让她痛痛快快的洗了个澡,顺便还给两个孩子也洗了一遍。

有人帮忙自己带孩子,萧软软都觉得整个人轻松不少。

李秀兰笑道:“等孩子大了以后,就好玩了,以后你就等着享福。”

萧软软也笑。

目光落在两个宝宝身上,眸色都温柔了不少,她逗弄着两个孩子,“听到了么,秀兰奶奶说,等你们长大后,我就要跟着你们享福了。”

宁宁和远远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懂,咯咯咯的就笑开了。

有孩子的笑声下,似乎什么都不累了。

不过这回来没多久,村子里就传开了一件事情,姜圆圆来找萧软软的时候,还神神秘秘的,“你知道么,李会计媳妇怀上了。”

萧软软惊讶,“这都几岁了,还能怀?”

“所以啊,村子里都传开了,说张雪梅是老蚌生珠。”姜圆圆觉得好笑,又忍不住感慨道:“不过这李会计也是厉害啊,这两个都一把年纪了,竟然还能怀,我看是大号练废了,打算练小号了,不过就他们那个人品,我觉得小号废掉也是迟早的事情。”

·

第105章 扩建

对于姜圆圆说的大号小号, 萧软软虽然不太明白,但是知道她指的是李二狗。

张雪梅怀上二胎,这就代表了, 他们打算放弃李二狗了,再生个孩子在家里, 只是依照他们两个的年纪,也不知道是生个儿子, 还是整个孙子。

萧软软摇摇头, 不太关心这两个人, 反正不是自家的事情。

暑假过后, 萧软软还是跟之前一样忙碌,张晓宇那边不能再继续念了, 这是小学,他已经满六年级了,得去读初中了。

萧软软正在办公室里忙, 就有人敲门上门, 她抬眸一看, 就瞧见是张母, 她现在也在学校里教课。

她赶紧招呼人进来, 给人倒了一杯热茶, 张母扭扭捏捏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是来找萧软软帮忙的, 之前想过找仲芝华,可总是寻不到机会找他,而且张庆平走之前,都让她没事不要去麻烦仲芝华,省的给人添上麻烦, 而萧软软跟自家的关系也算不错,张晓宇总是会提到萧软软。

孩子总要读书,想来想去,张母就来找她了。

听了张母的话,萧软软沉思了一会儿,之前她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张庆平已经成了项目组的负责人,从牛棚里出来了,要想帮帮忙,把张晓宇送去初中,也不是什么难事。

萧软软点点头,说道:“这事情我帮你留意留意。”

首先,张家几个都不是这边的人,想要在这边读书,得费点功夫,而且关于张晓宇的成分,虽然现在是没事了,但是难保别人不会这么想。

萧软软考虑这些情况,当然都是小问题,主要问题就是找到一家初中,能愿意要了张晓宇的。

这事情归根究底,还是得找仲芝华帮忙。

送走了张母之后,萧软软就去和仲芝华说了,关于张家的事情,仲芝华一向来都挺上心,他当即点点头,这个学肯定是要给张晓宇上的,答应了下来。

“这事情我会看。”

萧软软看仲芝华答应下来,倒也放了心,不过这也引起了她别的心思,那就是这些孩子,在这边上完学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要是有这个能力,学还是要上的。

想到这些,萧软软自然而然的也就提了出来。

听到这话,仲芝华沉吟片刻后,说道:“你说的有道理,学是一定要上的,初中学校的事情我仔细想想,到时候给你个答复。”

他们的初衷,是想要让这些山区里的孩子,甚至牛棚里的孩子,都能够有学能上,可是小学,的确是管不住这么多事。

除了张晓宇,还有一批跟他年纪相仿的,也得想着上初中的事情,能不能进去都是一回事。

仲芝华发现,一个小学,压根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想了没几天之后,仲芝华就去了县城,打了电话去给了自己爷爷给的那个号码,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之后,直言道:“叔,要是行的话,我想把兴华小学,扩张成兴华学校。”

初中之后,是需要考试的。

高中不是能上就上,不少人读了初中,就没有在读了,因为没考上,不是直升的。

扩张就需要钱。

也需要人,还有很多的东西。

好在的是兴华小学那个位置偏僻,那学校开在那,就是孤零零的一所,旁边都没什么人住,除了周青青一家住的近一些。

要想扩张的话,也不是问题。

这初中还没有开在村子里过,基本上都是在镇上的,这个想法不可谓是不大胆。

只是仲芝华先前也有考察过,这么大一块地方,几十个村,竟然都是没有学校的,想要就读,那就得出去读书,像肖山杏读书,得有两三个小时在路上,不然就得住校。

而其他人,能读上书的,几乎没有,跟肖卫国一样,大字也不认识几个的,比比皆是,都是没有读过书的,这边的教育实在是太落后了。

现在在这边弄了个小学,带动了一些村子里的经济发展不说,也解决了孩子的文盲问题,要知道去县城里读书,第一是手续难办,第二是学费更昂贵,第三是孩子也太辛苦了。

仲芝华本来办这个学校,是考虑的张庆平,还有牛棚里的孩子,到了这边之后,他才发现农村里和城市里,确实相差的有些大,这也让他多了几分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