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1 / 2)

乱宋 玉晚楼 4132 字 24天前

李成闻言,吃了一惊,若是没了火器,已经调走大部分精兵的太原势必难以抵挡金兵,不觉立刻低声道:“宗大人,不可,火器乃是太原抗金的利器,若是没有了火器,又没了两万精兵,太原……”

脸色一沉,宗泽竟然不顾李成的好意,冷喝道:“这李大人不要再争执了,虽然你是太原的军务主官,可是眼下的情况,老夫只能无礼了。这个决定,本官是不会改变的!”

第三十二章 各怀心思

1127年,靖康二年,十二月,岁尾的寒风将路边的尘土吹得四散飞扬,身穿红色战袍的两万宋军在李成的带领下,保护着赵构南渡黄河,前往南京应天府,这里并不是后世那个南京,而是后世时河南省的商丘一代。

李成早年在河南中部一带,当过一年兵,这时来到一千多年前的“旧地”,还真是说不出的复杂感觉。

度过黄河之后,金兵渐渐知道了赵构的行踪,一路追来。李成只能尽量捡一些偏僻的山间小路行军,加上时值冬天,山中更是寒风刺骨。只是唯一让李成稍微放心一点的,是赵构虽然从小没吃过苦头,却很是能够忍耐,一路上并没有听他抱怨半个字,只是脸色一直没有出现过笑容,让随行的岳飞等人都小心翼翼地应付着。

眼看距离应天府已经不到一百多里路程,李成便想加快速度,早点赶到,趁着天黑前找到落脚的地方。一路上遇到不少被金兵打散的乱兵,李成都暂时收拢了起来,他身上携带的黄金总算可以保证这些乱兵安心留下。一路走来,不到一个月,在李成铜板的诱惑下,竟然被他陆陆续续地收拢了两万多乱兵,加上先前的两万精兵,这时赵构身边竟然已经有了五万军队,这对于李成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一点的消息。

正要催马急赶,身后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李成回头望去,却看到赵构身边的一名内侍骑马而来,看到李成也没下马,只是拱手道:“李大人,殿下请大人过去商议。”

这时,身边的人,除了赵构的心腹,就是李成自己的亲卫,所以他也就十分放心,闻言点头道:“王爷难道有事?”

那内侍沉吟了一下,冲着李成为难地摇了摇头,李成见状就知道是赵构又有了什么主意,这一路走来,赵构虽然表面还算谦逊,但是却总是试图暗示让李成有关称帝的事情、,这让李成十分担心。对于赵构,李成鉴于历史的记载,相对还是存了三分戒备,所以只是耐心安慰赵构,对于赵构的急切,只能装作不知。

赶到赵构的马车前,便听赵构低声道:“大人上车内谈吧,孤王心情有些沉闷。”

李成看了一眼身后跟来的岳飞和张宪,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小心防范,这才登上马车。甫入车内,就看到赵构围着黑色锦缎貂裘,抱着暖手炉,旁边一名内侍看他上来,立刻退了出去。

看到李成,赵构笑着拿起茶壶,亲自给李成倒了一杯热茶,这才笑道:“师傅,这几日真是辛苦了,这次孤王能平安逃离京师,全是师傅的妙计,孤王真是佩服万分,想不到师傅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这样智计百出,孤王能遇到师傅,真是天意!”

李成微微一笑,他这些哪有什么计策,都是照着史书照搬的,不过看到赵构眼里,的确是十分精妙绝伦了。能够接口前去和金人议和而借机逃脱,这样一来,宋朝皇室身份最高的,就非赵构莫属了。

想到这里,忍不住叹了一口气,真是感叹天意造化,如果自己不来,那赵构又是什么样子呢?究竟是自己在创造历史,还是历史在创造自己?这真是纠缠不清的问题,也是李成派遣不掉的念头。

看到李成神色并不轻松,赵构这才干笑一声,沉吟了一下,低声道:“师傅,赵构刚接到消息,汪伯彦已经带了两万精兵前来接应,有了他这两万精兵,咱们手中便将近八万余人,若是自保应该够了吧。”

李成暗自叹了一口气,勉强笑道:“王爷不要着急,眼下王爷身份尊贵,再多等等,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归顺,那时再尝试心中所想,就更容易成事,而且还能得到众多响应,对王爷更加有利。”

赵构笑了笑,点头叹道:“这几日,汪伯彦的人也差不多就要到了,这几日真是辛苦师傅了,赵构心中实在万分惭愧。”

李成闻言,心中暗自一紧,急忙淡淡笑道:“王爷能平安脱困,乃是上天注定之事,历程不过是顺应天意罢了。”

赵构的话,已经隐隐地再提醒李成,除了李成,还有众多的大臣正在赶来保护和拥戴他,李成的功劳他不会忘记,但是也不会容许李成心里有其他的想法。

其实,李成本身已经厌倦了这种官场生活,心中所期望的只是和家人一起,无拘无束地去平静地生活。这时闻言,也不觉故意叹气道:“王爷乃是皇子,自然上应天命,李成不敢居功。而且,李成身上旧伤屡屡发作,时常病痛缠身。如今只希望保护王爷顺利地得到百官拥护,便可功成身退了!”

赵构闻言,微微有些吃惊,打量着李成的脸色,他惊讶地道:“师傅为何这样消沉?师傅乃是少年英雄,正该有所作为,难道……”

李成心中微微叹了一口气,苦笑道:“这几年是非经历,已经让李成有些深感疲倦,待王爷平安实现心中所想,李成便想辞官归隐,从此常伴家人,畅游天下。”

赵构怔怔地望着李成,沉默许久,这才苦笑道:“师傅若是果真厌倦了官场,退下来,安享王爵倒也不错,只是如此未免浪费了师傅的才华,而且大宋如今乱象初现,正是用人的时候。”

其实,当赵构说出汪伯彦的事情时,李成就知道赵构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了,他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摆脱对自己的依赖,巩固自己的权势。这些动作,虽然叫人有些心寒,可是也是身为统治者一个必然的举动。李成既然早已做了退隐的打算,也就对这些行为没有太多地放在心上。

闻言,虽然知道赵构的话,多少不是肺腑之言,却还是尽力安慰他:“李成在政事上,没有什么经验,也不能帮助王爷开创局面,所以心中十分惭愧,而且朝中人才众多,李成离开,也正可让新人有所表现。”

赵构干咳一声,急忙笑道:“师傅不要胡思乱想,师傅的才学,赵构十分钦佩,将来还要依靠师傅辅佐。而且,眼下赵构也不知地方这些官员的态度,若是贸然提出,恐怕更加坏事。”

李成微微一笑,点头道:“既然汪伯彦派人前来迎接殿下,那不妨让他提议,看看下面众人的反应。如今,人望最高的莫过宗泽和李纲,宗泽已经表示拥戴,而李纲的态度还要看殿下怎么争取了。”

赵构闻言,想了想,笑道:“师傅这一说,孤王茅塞顿开。看来,孤王不如亲笔书信一封,派人送去若李纲接受,必定依照他的想法抗击金兵。”

说到这里,他眉头微皱地摇头道:“金兵果然厉害,这次若非师傅未雨绸缪,孤王恐怕也早已死于乱兵之中,难有今日啊!”

听他话中对金兵充满了畏惧,而且没有一点奇耻大辱的感觉,心里只有对侥幸活命想庆幸,全然没有关心父亲和哥哥安危的意思。李成便忍不住叹了一口气,看来赵构这种不想打仗的想法,完全就是自己很早形成的,毕竟他受徽宗享乐生活的影响,对于战争这种事,从心底深处就是厌倦的。再加上,徽宗和钦宗被金人掳走,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自然是不肯积极抗金了,这种私心发自最基本的人性,却没有政治家的远见,赵构无论如何,在历史上都是一个灰色的形象。

第三十三章 心生退意

靖康三年的正月,天气依然寒气逼人,北风嘶吼着肆虐而过,正月初一,毕竟是中国传统的元旦佳节,无论古今,对这一天的重视,都是一样的。这天,李成特地提前选好了扎营的地点,大军早早安营扎寨,准备好好休息一下。作为对新年的祝贺,也只能让大家好好休息一下,免去每天必须的赶路。

李成本来是想赶到应天府再过年的,但是看到大家已经在山中连续急行的一个月,也就于心不忍了。

检查了一下营地四处的警戒,刚回到大帐内,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正要询问,却看到赵构的一名内侍拉着岳飞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

看到李成这才气狠狠地将事情说了出来,原来,因为过年,两名服侍赵构的内侍,想借机讨好,便找了火器营的士兵拿了火药装在长的竹竿里做爆竿,准备晚上热闹一下。岳飞担心爆竹响起来会暴露了大军的行迹,被金兵发现,坚决上前制止。那内侍自恃保护赵构逃出金营,护驾有功,哪里将这时只是中层将领的岳飞放在眼里,便纠缠到李成这里了。

看那内侍,李成自然知道轻易不能得罪,但是军中的规矩也不能被破坏,想要平息,就不能按照规矩来办。想了想,打量了一眼正气凌然的岳飞,不觉笑道:“这点小事,你们还这样生气,难道不怕吵闹了殿下?”

那内侍脸色一变,冷哼道:“卫王殿下,奴婢也是为了让康王殿下和王爷开心一点,况且不远处便是应天府了。金兵就算追来,那也不用担心了,难道王爷连个开心一下都不行吗?”

李成示意岳飞不要说话,这才笑道:“高公公不知,金兵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外面,但是岳将军已经发现金兵的小股部队距离我们只有百里之遥,这其中,虽然不算太近,可是若一旦被禁并发现,大军追来,就算躲进应天府,也恐怕难以抵挡。倒不如忍耐一天,明日到了应天府,再好好庆祝。若是因为我们一时疏忽,好心反而连累的康王殿下,这样的损失,那可真是毁了大宋的国运,谁都担待不起啊。”

高林这时,也不敢不把李成放在眼里,又听李成说得这样吓人,先前的气势便登时消失的五音无踪了。闻言,脸色也是一变,失声道:“多亏王爷提醒,奴婢差点坏了大事,若是连累了康王殿下,那时真是百死莫赎了!”

李成看果然吓住了他,不觉笑道:“岳飞只是武将,言辞未眠欠妥,高公公就不要放在心上了,待明日到了应天府,自然是要好好庆祝一下的。”

高林闻言,这才点头道:“奴婢,还要回去服侍我家王爷,先行告退,王爷今日之情,必定不敢忘记。”

李成微微一笑,看着高林离开,这才向岳飞无奈地摇头道:“贤弟,这些内侍虽然身份低微,可是却还是不要轻易得罪为好。”

岳飞望着李成,皱眉道:“兄长如此处事,岳飞明白,只是岳飞自问难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