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2 / 2)

龙啸大明 木林森 5396 字 23天前

随后商毅又下令,招见日本商团的代表。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商毅也基本能够确定,这个日本商团和这一次战斗没有关系。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个日本商团的明确身份,但根据现在的种种线索分柝,商毅猜测这可是某一个与徳川幕府为敌的大名家族,在失败之后,逃到中国来,以经商为名,实际是进行政治避难。

因此当这个日本商团的出头人大野殿守来见商毅的时候,商毅也没有戳穿他们,但当着大野殿守的面,严厉的谴责萨摩藩对石垣岛和西表岛的侵略行为,并且向他出示了琉球王朝的诏书,证明这一次商家军出兵琉球岛是出师有名,最后以自己的名议,写给岛津久光一份公文,提出了三个要求:一、萨摩军队必须全部撤出琉球王朝的疆土,完证琉球王朝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后不以任何形式侵吞、干涉琉球内政;二、这一次的战斗完全是由萨摩藩首先挑起来的,因此应该由萨摩藩付全部责任,赔偿商毅五十万两白银,以补偿对商家军造成的损失;三、在这一次战斗中被俘虏的萨摩士兵将由萨摩藩用白银赎回,并需要支付在台湾关押时的生活伙食费用。

虽梨现在商毅不能代表大明朝廷,不过萨摩藩也同样不代表日本的最高统治机构——德川幕府,双方的关系实际也可以算是对等,就是中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与日本大名,因此商毅向岛津久光发公文,提出条件,都不算不过份。当然在这里面还算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琉球,直接被双方都忽视掉了。

大野殿守到也没有拒绝商毅的要求,毕竟这只是当一个传信的中间人,因此接过了商毅的公文之后,立刻告辞离开。

————————————

这时在琉球,西班牙雇佣舰队也已经到达琉球岛上,与亚莉桑徳拉的舰队汇合,又从台湾调来了两千步兵,这样一来,商家军在琉球岛上的驻军也超过了五千人,完全控制了整个琉球岛以及附近的十余个岛。

亚莉桑德拉是来自老牌的殖民国家,对于统治殖民地的一套工序非常熟练,在初步控制了琉球岛之后,立刻展开雷霆手段,首先在琉球清除亲日派,要求尚贤以琉球王朝的名议下旨,将十五名亲日派最铁杆的大臣处斩,其他的二十余名大臣都罢职,并驱逐出琉球岛去。而琉球朝廷,也就完全沦为商家军的玩偶。尚容这时那还敢不从,因此在几天内,立刻将琉球朝中的亲日势力几乎一扫而光。

当然打了一巴掌之后,还得给一个甜枣吃,虽然亚莉桑徳拉没听说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但这点道理还是懂的,而且商毅的目地并不是只把琉球当自己的殖民地,而是打算逐步吞并琉球。因此必要的示好也是应该的。其实殖民也是一个技术活,不是靠一味杀戮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于是亚莉桑德拉又下命,过去萨摩藩强加给琉球朝廷的进贡,和琉球的税赋,都全部取消,并且免除琉球百姓三年的所有税收。

琉球朝廷虽然少了三年的税收,但琉球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依靠贸易中传的关税而不是百姓的农税,而且免除了对日本的进贡之后,也省了好大一笔开支,足以低消减税了。因此这个政策上到琉球朝廷,下至琉球百姓,都能从中受惠,也受到一致好评。

另外商家军的军纪可不是萨摩藩可比,基本能做到秋毫不犯,公买公卖,并不以强凌弱,因此也迅速在琉球岛上建立起良好的名望。不少亲明派的官员更是对商家军大唱赞歌,什么王者之师、仁义之师的名衔,全部都送给商家军了。就连国王尚贤也觉得,看来当商家军的附庸也不错,上面有人罩着,而且这日子比过去可好过多了,比给萨摩藩当附庸可强多了。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一七四章 八旗圈地

北京,东直门城外的一所庄宅里,一个家丁匆匆走到一个小湖边垂钓的洪承畴身边,躬身道:“老爷,摄政王下旨,招您回京入见。”

洪承畴微微一笑,手腕忽然用力一抬,随着渔杆的弹起,只见渔丝上挂着一条一尺多长的红色鲤鱼,那家人也十分机灵,连忙凑趣,道:“老爷,好大一条鱼啊。小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鲤鱼呢?真是好兆头,好兆头啊。”

洪承畴一脸怡然自得的样子,一边收线抓鱼,一边笑道:“什么好兆头,区区一条鱼,不过就是大了一些,又算得了什么!”

家人道:“回老爷的话,这话可不能这么说,您才刚刚回来一个多月,摄政王就下旨,又招老爷进京,而这旨意一到,老爷就钓到了一条大鱼,岂不是好兆头吗?您刚回来的时候,还有不少人闲言碎语,说老爷这回可是威风扫地了,现在看他们还敢胡说吗?”

洪承畴正在将鱼从勾上解下来,听了家人的话之后,微微一皱眉,随手一扬,又将鱼扔回到池塘里。道:“太快了,太快了,非好兆也。”

家人怔了一怔,道:“太快了?”

洪承畴忽然起身,道:“给我更衣,迎接来使。”

清军的南征失败以后,洪承畴也随着多铎回京面见多尔衮。尽管这次南征并没有达到扫清江南的目地,但到目前为止,清廷控制的地区大体包括了整了北方地区,除山东半岛以外的全部地方,而在南方,清军还占据了湖广北部,和淮河以北的地域,大体比当年金宋对持时的金国地盘要略大一些,另外东西的两个战略要点,襄阳和徐州都在清军的手里,也保持着对南方的战略主动权,因此其实来说,这一次进军也并不算完全失败,至少清廷己在中原站稳了脚,占领了半壁江山。

但在这一次南征中,清军的伤亡极大,加上前期争夺山东的战争,清军共计损失的兵力达二十五万左右,虽然其中大部份是明朝的降军,但满八旗兵的损失也不算小,约为二万七八千人,超过满旗总计兵力的四分之一以上,汉军的损失也超过了五万人,随军的包衣跟役也有六七万人。这在清廷自太祖努尔哈赤起事以来,可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

尽管现在多尔衮己权倾朝野,没有人敢当面问责他,但这样的重大损失,自然要有人付责,多铎虽然是多尔衮的心腹,但也被多尔衮降为郡王,而被多尔衮寄于了厚望的洪承畴,这次南行也没有力挽狂澜于不倒,则被除去所有官职,只保留一个大学士向虚号,而洪承畴也索性告病,回到在北京郊外购置的田庄里赋闲着,闭门不去,毎天只是看书钓渔,消遣时间。

当然洪承畴是不会就此罢手,毕竟他今年才五十二岁,远远还没有到告老还乡的时侯,也不甘心永远背负着一个叛臣的名衔终老一生。他心里也清楚,自己被罢职,不过是多尔衮为了一时平息众大臣的怨气,而清廷一定不会满足于划江而止,南北对持,如果是一意要进取江南之地,统一天下,那么也就一定离不开自己,因此自已就必定会有被重新启用的那一天。

同时洪承畴毎天也是潜心总结这一样南征的经验,仔细研究商毅的用兵之道,思考应对的办法,也下一次被启用的时候,做好准备。

但在回府才一个多月,就被多尔衮招回北京,洪承畴也不禁觉得有些意外,这也太快了一点,多尔衮可不是这样沉不住气的人,不过他还是不敢怠慢,立刻换好了衣服,随来使赶回了北京。

————————————

其实多尔衮本来也不打算这么快就招洪承畴回京,至少也该先把他凉半年再说,只是现在事情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多尔衮才急招洪承畴进京来。

现在让多尔衮头疼的事情可不少,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问题,毕竟清廷的领土一下子扩大的几十倍,其他民事、民生、政体等等方面,都有一大堆。

首先是满八旗民众、贵族的安置问题。

在清廷入关之后,满族人口,八旗的各户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但却引发了一纟列社会经济问题,因为八旗是一个耕战结合,军民政一体的制度,旗兵的武器、盔甲、马匹还有自己的包衣和跟役的装备费用,都是由自己来承担,而八旗各户的土地都在关外,在关内可没有土地,也就无法进行耕作,别说打仗,连生计也都难以维持,总不能是种地在关外,打仗在关内吧。

因此为了解决八旗民众的生计问题,安置满族闲散人口,多尔衮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颁布了“圈地令”,在北京附近的地区进行圈地。

“圈地令”在表面上是冠冕堂皇,要求八旗各户圈占的是战争留下的无主空地,然而,实际上被圈占的,都是有人耕种的良田沃土。而到了当年十二月,北京附近的土地几乎都被八旗各户圈占完了。结果致使北京附近的大批农民无所依傍、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绝大部份农民为了生计,只好被直接转化为八旗各户的包衣。

而一些汉族百姓为了保障自己的土地被圈之后,不置于无力生存,只好主动将自己的土地投充到八旗各户名下,为八旗权贵们耕地服役,以保障自己有地可种,能够维持生计,这种行为被称为“带地投充”。

但很快“带地投充”的性质就变了,为了在圈地的范围以外掠夺土地,八旗各户又强迫有土地又不属于圈地范围的百姓“带地投充”,再次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按八旗制度,包衣是没有人生自由的,主人对自已的包衣可以随意的买卖,惩罚、甚至是打杀。因此也造成了投充的包衣大量逃亡。而包衣逃亡了,圈来的地也就没人耕种了,因此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到了现在,满族贵权几乎己经全部都入关了,北京附近的土地己经全部都被圈完了,但绝大多数的满族权贵还不满足,因此要求扩大圈地范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同时由于这次南征,满八旗的伤亡极大,各旗都需要补充,甚致还有人提出,扩编八旗的决定,理由是现在南明已经坐稳了南方,未来还有不少征战,因此以现在的八旗目前三百零九个牛录的规模,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有人建议,将满八旗扩大为五到六百个牛录的规模,而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也应该相应扩大,以保证足够的兵力来源。

但扩旗势必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扩大到多少,而各旗又当如何分配扩充的牛录,新的牛录来源,还有扩旗之后的圈地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北方的汉族世家大族、士大夫等人有大半都选择投靠清廷。而清廷为了维护自己在关内的统制,也不得不启用汉族官员,毕竟这批人在治理地方,处理政务方面比满人都强得多。这一来也造成了大量的汉族官员进入清廷,也引起了不少八旗权贵的紧张,因此在朝廷里要求禁止启用汉官,或是只启用关外的汉族人为官。同时还要求所有汉族人全都薙发梳辫,改习满族风俗。

而汉族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在新朝廷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不仅要求清廷尊孔崇孟,作为朝廷正统,反对剃发,而且还拼命鼓吹满汉一体,对满汉各族应当一视同仁等等。

现在多尔衮是清廷实际上的统制者,这么多事情自然也都要事事过问,劳心费力,因此也希望洪承畴能够帮自己分担一些军务。让自己能够多抽时间,来处理政务。多铎、阿济格等人虽然都能征惯战,但都只是一勇之夫,缺乏大局应变之力,在这方面洪承畴显然要善长得多,另外洪承畴是汉臣,不可能借机独揽军权,让他来处理军务,自己也能放心。

因此洪承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多尔衮招回北京的。

进宫参见了多尓衮之后,多尔衮才道:“洪卿,上一次把你罢职,实在是因为形势所迫,我也是不得己而为之,还请你能够体谅一二。”

洪承畴忙道:“那里,都是微臣无能,不但帮不了豫郡王,进取江南之地,反而损兵折将,挫我大清的锐气,辱摄政王之声威,实在是罪有应得,又岂敢怪怨摄政王。”

多尔衮摇了摇头,道:“老洪啊,场面说就不用多说了,我这次招你回来,不用说你也该清楚,就是为了收取江南,平定天下的事情,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听说这一个月以来,你都是在家里看书钓鱼,总不该是这么胡乱的混了一个月吧。”

洪承畴笑道:“臣岂敢不以国事为重,平南大计,臣早己想好,只要摄政王能依此而行,快则三年,迟则五年,必可进取江南之地,统一天下。”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了一本册子,双手举过头顶。

多尔衮只是说了一句:“需要三年吗?”然后伸手接过了册子,打开观看。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一七五章 平南四策

洪承畴的平南之策大体可分四条:

第一条就是休养生息。因为清廷虽然占据了大半中国,但北方己经屡遭刀兵之苦,十分萧条,而现在南方也不可猝得,无法从漕运中得到补充,因此只能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生产、招集流亡人口、鼓励垦荒,轻徭薄赋,以积累国力。同时也缓和满汉对立情绪,这不仅仅是为了平定南方,就是统一了天下之后,对于稳困清廷的统治,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洪承畴所说,快则三年,迟则五年的期限,也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条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