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不少汉官对清廷也彻底死心,干脆上疏辞职,有人甚致连疏都懒得上,直接撂挑子走人,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走了近百余名汉官,而且辞职走人的汉官都中下层官员,许多朝廷决定的事务都需要由他们去实际执行,操作。因此少了这一批人,看上去虽然不起眼,但清廷的办事效率也降低了一大半。
同时满汉之间的矛盾情绪,在暴动渐渐平息之后,却在越来越激的发展驱势,这也也让多尓衮始料未及。而向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这些满化的汉人也纷纷向多尔衮上疏,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后果比暴动更为严重了。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七章 丁亥之变(三)
无论是在清廷入关前,还是入关后,由多尔衮亲手杀死的,和他下令杀死的汉族人都不在少数。但多尔衮却十分明白,把汉人全部杀光这种论调,根本就不可能,这到不是说多尔衮心慈手软,或者是打算建设一个真的满汉一家的国家。
因为多尔衮十分清楚,仅仅只靠满族人,别说是整个中国,就是关外的那一块土地,都统治不了,到现在这个时候,满族的人口一共才二百多万,一个北京地就足够装下满族人口的一半了,就算是把汉八旗的人口加进来,也不超过三百万,就这么一点人口,连一个省都不够,还谈什么统治整个中国。
因此汉人不是不能杀,但不能一味乱杀,在入关之前,屠城杀人,是为了宣扬清军的军威,在明军中植入对清军的恐惧感,也可以消弱明朝的力量;而在入关以后,杀人则是为了立威,以恐怖手段来控制汉人,打消他们的抵抗意志,全面服从清廷的统治。杀人都是有原因,有目地的,并不是心血来潮,纯为了杀人而杀人。
而且假如说是真的要把汉人全都杀,只会把所有的汉人全都都推到清廷的对立面去,汉人的人数,何止是满族后百倍,虽然在多尔衮眼里,汉人都是软弱、胆小、无能之辈,但如果是在左右都是死的情况下,多尔衮也相信,汉人一定会起来拼死反抗的。
当然如果是在以前,多尔衮或许也不会太在意,有多少人反抗,就杀多少人,最多也就是麻烦一点。但现在有南京朝廷存在,已经成为不少北方汉人的希望所在,多尔衮显然不能把所有的汉人全部都推到南京朝廷的那一边去。那样的话,清廷就是自取灭亡了。
因此在南征失利之后,多尔衮在施政上,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明显对汉人怀柔了许多,不仅打出了满汉一家的旗帜,而且对一部份向清廷效忠的汉族官员也多加笼络,甚致在条件并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举行清廷的开科取士,以收垄北方汉人的人心,并在平时也极力劝告满州贵族,对汉人的态度要好一些,目地就是为了缓和满汉之间的对立情绪,以加强汉人对清廷的归属感。
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多尔衮这些工作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满汉对立情绪缓和了不少,一些汉官的积极性也明显加强了许多,清廷的经济情况能够明显好转,朝廷的财政收入能够得到提高,汉官在里面所发挥的作用至少占了五成以上,而另外五成中,有三成都是关外汉官的作用,实际上八成的工作,都是由汉族的官员来完成的。
当然多尔衮的这些做法,也得到了一部份思想开明的满族贵族的支持,但他也知道,在满人当中,有一少部份极端的满族主义者对这些做法十分不满,但有自己在上面压制着,就算是心有不满,也不敢表露出来。同时也有一批满族贵族喜欢故意找一些汉族官员的碴口,对他们进行辱骂,甚致是抠打,以显示对汉官的蔑视与不屑,但他们所针对的,只是中下层汉官,对高级汉官,还没有人敢当众驱打。
因此也可以说,虽然在小节上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民族矛盾也确实缓和了许多。只是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现像,只要清廷一天没有真正的统一中国,满汉之间的矛盾就一天不能真的消除,仅仅只是被掩盖了起来而己。
而这一次的动乱,就是一次满汉之间的矛盾大爆发,而代善的意外死亡,使满汉之间的矛盾并未随动乱被平息之后而缓和,相反还进一步激化,一直沿续到了现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多尔衮忽略了满汉矛盾的激化,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调查代善的死亡原因上。代善并不是真的被暴民打死,而是被手榴弹炸死,这种手榴弹多尔衮见过,是从中华军那里缴获过来的。
而且根据调查,在这一次动乱中,一共在十一个地点发了手榴弹爆炸的情况,每一次都是发生在暴民与清兵对持的关建时刻,帮助暴民在僵持不下,或是陷入下风时调转了局面。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十一次手榴弹爆炸,暴民引发的动乱就会小得多。
因此多尔衮也基本可以断定,这次动乱的背后,绝对是南京派到北京潜伏的谍报人员在推动操纵。这是商毅向清廷施实的报复手段。
北京有南京的谍报人员潜伏,多尔衮并不觉得意外,正如南京也有清廷的谍报人员一样。但和清廷的谍报人员在南方屡屡做出一些举动来不同,南京的谍报人员在北京表示得十分低调,主要的工作是收集情报,了解清廷发生的重大事情,并未做什么其他的事情。
在六七月份的时候,清廷的谍报人员对南京发动了一次行动,釆用分化、利诱的办法,使周、林两家的几名重要人员违反法令,而受到了处罚。尽管这一次行动是由魔门独立策化完成的,但多尔衮得知以后,还是十分高兴,认为这确实是对付南京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南京政府一直都是以公证、开明、廉洁的形像出现,因此很得人心,而清廷的方法是破坏这种形像,拉垄、引诱南京政府的官府腐化、坠落。
一但商毅严格处理这些官员,受处理的官员必然对商毅怀恨在心,清廷可以再趁机拉垄、收买,使其为已所用,并且分化南京政府的内部;而如果商毅选择网开一面,那么清廷则可以借题发挥,败坏南京政府的名声和形像。在无形中将商毅逼入了一个两难的境界中。因此虽然这一次的结果是以商毅秉公处理而结束,但清廷还是达到了部份目地。林家已经被迫分了家。
而同样的手段,商毅却无法反用于清廷,因为清廷根本不会再乎自己的这些名声,南京政府处理的这四件事情,在清廷来说,根本就不算事。因此虽然在随后,清廷的谍报系统遭到了南京政府的沉重打击,但多尔衮仍然认为,以后还可以这么办,只是办得再隐密一点。
只不过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商毅的报复行为会来得这么快,而且是从自已预想不到的地方下手,还一出手就找到了清廷的命门,就是满汉关系。
现在从整体来看待这次丁亥之变时,多尔衮就发现,南京的方法其实也不复杂,就是挑起并激化满汉关系,然后找一个机会制造动乱,引发汉人的大暴乱。也不得不说,商毅的这一出手,也确实很准。
虽然现在多尔衮想通了这一点,但也十分杯催的发现,自巳对商毅的这一招也同样无解。如果自己在处理善后的时候偏袒满人,无疑就将汉人都推进了南京政府的那一边,对清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而如果护着汉人,则这边的满人也不会答应,不管怎么说,清廷的基础还是建立在满人的部落统治上。这才是让多尔衮觉得左右为难的地方。
而且这一招清廷也同样不能反用于南京,因为南京政府的统治,是建立在稳定的民众支持基础上,商毅、政府和中华军在民众之中也有非常高的威信力,而且现在也并没有尖锐的对立矛盾,因此也可以说,想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煽动百姓起来聚众闹事作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一方面,虽然多尔衮心里明知,这次暴乱的背后,有南京政府的谍报人员在指挥、组织,并且也派人进行严密的监查,但一连过去了五六天的时间,据然一点线索都没有发现,这也让多尔衮觉得郁闷不己。为什么清廷的间谍在南京搞了一点事情,就立刻被南京方面全都揪出来了呢?
其实这也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生大动乱,本身就可以浑水摸鱼,掩盖住许多线索。另一方面,这一场动乱,是经过了南京方面精心的策划、安排、组织,商毅甚致为此还推迟了出发去马尼拉的时间,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以确保万无一失;同时所有亲身参与这一场动乱的人员都在事先和情报网络分离,并有各种其他身份掩护,而在完成任务之后,参与的人员也将立刻全部撤回南方,不会给清廷留下任何线索;而且南京建立的谍报系统,也远比清廷的严密,绝大部份人员都是单线联系,因此就算被清廷抓住一两个人,也不会对整个北京的情报网络造成太大的损失。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顺治五年(1648年)的腊月三十,新年来临,而满汉对立的情绪不仅没有缓解,还有愈演愈烈的发展驱势,多尔衮也意识到,事情再也不能拖下去了,必须拿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来。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八章 回航
就在清廷一片悲声的为礼亲王代善举行葬礼的时候,在南京地区却是在一片欢悦喜庆的气氛中,迎来了入主南京之后的第二个新年。
商毅是在十一月初从马尼拉出航,返回南京,回航的人员包括海军部总司令成刚,第一分舰队,以及南京军区第七军第三旅,特种兵团和李华梅的吕宋舰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三艘船,还要就是这支马尼拉之战收获的战利品,包括黄金八万六千余两,白银一百八十万多两,以及其他的贵重物品。留下黄震和第三分舰队的全体官兵,暂时付责保卫吕宋群岛。
虽然商毅已经任命了李华梅为中华军驻吕宋军区司令员,兼任吕宋舰队司令员,负责驻守吕宋群岛地区,但一来是李华梅和主要的军官都到到杭州的海军部去办理正式的手续,建立她们的人事档案和资料,而且吕宋军区,吕宋舰队的人源都不足,需要在浙江地区进行补充。
二来李华梅的舰队是海盗出身,过去使用的多是游击战术和单兵战术。商毅对她们在马尼拉海战中,以十七艘战舰对阵七艘战舰的巨大优势,仍然以惨胜而收场,非常不满意,坚持要求李华梅手下主要的军官、士兵们都到军校里去进行短期的培训,而李华梅则交给亚莉桑德拉进行一对一教学,等她们经过培训合格之后,再正式到吕宋驻守。而这样一来,李华梅只能跟着商毅去南京。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商毅现在还有点舍不得放李华梅走,这个女海盗在床上狂野、激情的表现对商毅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也半带假公济私,将李华梅及其舰队带回了南京。不过商毅所说的前面几个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李华梅也清楚自已在海战中的不足,而且商毅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因此也没有反对,老老实实的跟着商毅出发了。
舰队队是在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达杭州,因为海军部、军校都设在杭州,因此商毅也在杭州停留了几天,给李华梅吕宋军区,吕宋舰队等办理好了手续,同时又将李华梅手下的军官安排到凤凰军事学院的短期培训班里学习。
这群海盗们刚扒下贼皮没几天,对刚装上的这身军服还有几分还有几分敬畏,同时对军校也充了了新鲜感。另外中华军在马尼拉的几场战斗中的强悍表现,也给他们带来相当的震慑力,得知中华军的士兵大半都是经过了军校的短期培训出来,也都十分老实的在军校里接受培训。
这些事情处理完之后,商毅这才带着李华梅、三旅、特种兵团押运着从吕宋拖回来的金银,以及英国使团由杭州走陆路,返回南京。
其实李华梅并不纯正的华人,而是中葡混血儿,不过她自幼父母双亡,养父李奇愧也是海盗出身,因此她常年都在海上飘泊,对中国的观念其实很淡薄,而在中国仅仅只是到达过浙汢、福建、广东的几个沿海城市,对中国的了解,其像还不如有南洋的各岛国熟悉,这一次还是头一回深入中国内陆。乍见杭州、南京的繁华景像,也不由十分欢喜,一路上都觉得十分新奇。
这时南京内阁早就收到商毅返航的消息,虽然一开始内阁都不赞成商毅亲自领兵出征马尼拉,但不管怎么说,是得胜归来,不仅占领了马尼拉,还收获了二百多万两白银,扣除各项开支,盈利至少也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这可又是一次赚钱的战争,因此几名内阁大臣也都十分高兴,在首辅周世奇的带领下,内阁、各部以及参政院的主要成员,都出城迎接商毅的人马回归。
众人相见之后,自然又是一番恭敬,随后商毅又向众人引见李华梅,虽然商毅是以海军部军官的身份向众人指引,但对于李华梅,其实众官们也都有所听闻,知道这是商毅在海外又收纳的一个女人,不过大丈夫不拘小节,而且李华梅一没嫁人,二没婚约,商毅就是纳这一个女军官为妃也没什么?当然在表面上众人不会说破,毕竟现在商毅还没有正式策封李华梅为妃。
回到王府之后,商毅首先要向众官员了解一下自己离开之后,南京的局势,其实商毅出征在外的时候也不是一回二回了,有内阁和叶瑶瑱在南京主持大局,就算出点大事,也能够应付得过去。因此问一问也是像征性,得到的结果当然是一切都算正常。而商毅想要重点了解的,是在北京煽动组织暴乱的事情。
在商毅和众官员们议事的时候,让李华梅先在侧殿等着。就在李华梅刚到侧殿坐下,只听脚声响,有人用葡萄牙语道:“克莉斯汀,你果然和商一起回来了。”
李华梅抬头看时,只见穿着一身西班牙宫廷贵妇长裙服装的亚莉桑徳拉己从另一侧门里走了出来。
在商毅的妻妾中,只有亚莉桑德拉和李华梅相识,而且交情还不错,也只有亚莉桑德拉才知道她的教名,并会说葡萄牙语。
见到熟人,李华梅也不禁又惊又喜,而且多少还有些窘迫,因为她知道亚莉桑德拉现在的身份是商毅的王妃,而自己和商毅算是怎么回事,都说不清楚,不过她到底是十分爽朗的人,立刻也站起身来,迎了上去,道:“亚妮,是你吗?”
亚莉桑德拉把手搭在她的肩上,用力拍了几下,笑道:“在商出发之前,我就说过,这一次他一定会把你带回来的,我说得一点没错吧?这叫什么…神机妙算…对吧?哈哈,你怎么穿着一套军装,那一套加勒比海盗的衣服呢?我觉得你穿那一套衣服比较好看一些哦。”
李华梅也忍不住笑了,道:“事情可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的,我只是暂时回南京来,并不会在这里留太久,最多明年二三月份,就会离开南京的。你穿这身服装到是更好看了,真有几分像是一个王妃的样子了。”
亚莉桑徳拉听了,也不禁有些莫名其妙,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华梅这才把自己和商毅约定的事情对亚莉桑徳拉说了一遍。听完了之后,亚莉桑徳拉也不禁张大了嘴,道:“他答应你了?”
李华梅点了点头,道:“当然是答应了,不然这一次我也不会和他一起到南京来。”
亚莉桑徳拉又把她上下看了口眼,道:“我到是看不出来,你居然喜欢当一个航海家,用汉语怎么说,是叫‘人不可貌像’,还是‘貌不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