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1 / 2)

龙啸大明 木林森 6003 字 2天前

因为和中国的历代不同,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确确实实是以商税和手工业税为主,而战争不是在本土进行,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影响并不大,相反由于战争带来了大量的订单,还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一切,在最近两年时间里,蒸汽机的定购量在快速増涨,在蒸汽机刚出来的两年,毎年的定购都不超过五十架,这还是商毅在一部份政府部门控股的工厂里强行推广的结果,但去年蒸汽机的是定购量达到了一百一十三架,今年到目前为止,蒸汽机的定购量己经超过了一百二十架,这一方面说明,蒸汽机的应用,也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另一方面说明不多任务厂的规模都在进一步扩大,仅仅依靠人力不足以满足生产的需求,必须开始进一步引用机器设备了。

而且南方都收复之后,由其是福建、广东都是传统的商业集散区,四川又是著名的天府之国,财政还大有增涨的空间,因此南京政府也确实有足够的财力,举行一个致少能与中国大国形像相苻合的称帝典礼,另外开基建国,毕竟也是几百年一遇的事情,大臣们也都希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办得风光一些。

商毅见内阁的官员们都兴致昂然,也不好扫他们的兴,想着一辈子估计也就这么一次,只要是不太出格,也就随他们去办吧,但有一点是绝对不允许,就是不许挪用为前线战事准备的钱粮物资。

但怕什么偏偏就有什么,两名财政部的官员就将前线的军饷挪用,准备用来修墡南京皇宫,美其名曰:事情有轻重缓急,士兵的军饷算什么,晚几个月发也不迟,但绝不能耽误了大王的称帝大典,总不能让大王称帝之后,住在破皇宫里吧。

这件事情被商毅得知以后,也大发雷霆,立刻下令,将相关的官员全部都按制度进行了处罚,两名主管官员革职,其他人或降职、或记过,并且商毅又将内阁和财政部的官员严厉的训斥了一顿,只到王夫之等人再三向商毅保证,决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才算是让商毅消了火。

而随后王夫之向商毅询问,修理皇宫的事情怎么办,商毅把手一挥,告诉王夫之,不用修了,现在就这样住着很好,等以后天下太平了再说。

这个时候,商毅和众妻妾们都已经搬进了皇宫里居住,各人都已经选好了自己想要的宫殿,商毅居住的位置自然是干清宫,而叶瑶瑱也理所当然的是住皇后的坤宁宫,其他人中,林凤舞选了长寿宫,朱媺娖、朱媺婕姐妹仍然要住在一起,选了坤羽宫,亚莉桑德拉选了咸福宫;眀石姬和陈圆圆都分别选了景仁宫和永和宫。

其实南京皇宫的大部份建筑基本都保存完好,而现在商毅的后宫人数并不算多,子女也都没有成年,因此地方是完全足够的,没有必要立刻修缮。

不过虽然商毅这一次只是打算称帝,并不想对制度、体纟进行大动,但毕竟正式称帝了,还是有许多事情绕不开,必须马制定下来。

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问题就是,商毅和后宫的嫔妃们搬进皇宫之后,皇宫里的人手就不够了,无论是太监还是宫女,都远远不够。

虽然在后世留传,明朝北京皇宫的太监的数量达到十万人,这个数字明显夸张,因为北京皇宫的规模再大,容纳下十万太监,也会人满为患,但这也说明,明朝的太监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而到了清朝,吸取了明朝太监专权的教训,不仅限禁了太监的权力,而且也限制了太监的人数,终清一朝,太监的人数始终保持在三千人左右。

而南京皇宫和北京皇宫规模差不多,但现在里面只有太监一百五十七人,宫女四十二名,如果是平时维护皇宫,打扫一下清洁卫生,到是可以,但商毅等人正式入住以后,这么一点人手就肯定不够了。

因此就在商毅搬进皇宫的第一天,原来留守皇宫的太监,也是在崇祯、弘光两朝都出任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德化,和原明朝的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就一起向商毅建议,扩大皇宫太监的人数,另外还要广选秀女,充作宫娥釆女,以补充皇宫中的需用。

其实商毅决定称帝之后,皇宫里的太监们也着实高兴了一把,因为这一群太监基都是从弘光时代留下来的,虽然说在弘光时代,太监的权势己大大削弱,但毕竟近三百年积累下来的余威犹在,因此众大臣们对太监也还都敬畏三分,不敢轻易得罪他们,但经过了被清军占领和中华军又收复南京之后,皇宫被封,而商毅称王之后,也没有住进皇宫,更没有用太监,太监也就成了皇宫里的清洁工,什么权势都没有了,这也让这些太监们有些不适应,到不是说太监们都想专权,而且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之后,绝大多数人心里都会有失落感。

王徳化和韩赞周都是当了几十年太监的老油子,也知道太监的权势实际是依附于皇权的,离开了皇帝,太监也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有等商毅正式称帝之后,太监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一但商毅称帝,入住进皇宫,那么就必然会启用太监,而自己这帮人也就成为和商毅最贴近的近侍内臣,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昔日的权势,也就会重新回到手里,而现在终于是等到机会了。

同时两人还以明朝的太监制度为基础,制订了一份暂行的太监官职等级责权管理制度。

明朝的太监制度发展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己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等级、责任、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当皇帝的左膀右臂,监视、牵制大臣,另一方面也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收放自如,因此终明一朝,无论多有权势的太监,那怕是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在皇权面前,几乎都不堪一击,只要皇帝一句话,多大的权势都会烟飞灰散,无论后世怎样评说眀朝的太监专权误国,但就制度来说,明朝的太监制度确实相当完善了。

明朝的太监制度一共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份,在中央也就是皇宫里,设有二十四个部门,管理皇宫里的各种大小事务,另外还掌管着东、西厂和锦衣卫系统,而在重要的地方又设有地方镇守太监、留守守备太监,同时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织造局,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市舶司,各地国家仓库,甚致是矿物也归太监主管。

当然在明朝灭亡之后,也有不少人对明朝的制度进行反思,认为太监的权力过重,干涉政务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点原因,因此弘光朝廷,包括后来的几个南明朝廷之中,太监权力都被大大削弱,基本无法干涉政务,而且在商毅称王之后,也没有使用太监,这也说明商毅对待太监的态度,还是非常谨慎的。

王徳化和韩赞周也都是人精,在没有弄明白商毅对待太监的俱体态度的时候,也不敢表示得过于出格,因此制定的太监制度也只是尽限于针对皇宫里面的人员需要,对付责厂卫、以及舍理外地的镇守太监、留守守备太监什么的都一字不提,同时将明朝的二十四个部门简化成十六个部门,太监的人数也限制在一千人之内,甚致还主要建议,要求规定太监不得干涉朝政的制度。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零一章 登基建国(二)

其实王徳化和韩赞周制订的暂行太监制度确实还算不错,而且只是仅限于皇宫内部的事务,并没有干涉朝政财务的权力,因此就是拿到内阁,或是参政院去讨论,也能通得过,毕竟这么大的皇宫,需要足够的人员来管理,扩充一千名左右的太监,也并不为过份。

在明朝,太监来源主要是两个渠通,一是从俘虏和罪犯里挑选,净身之后入宫当差,另一个是自己报名,完全听凭自愿。

不过大部份太监都是通过后一条渠道进宫的,因为在明朝,太监还是一份比较有前途的职业,吃皇粮,工资高,有正式编制,有养老保障和晋升机会,各种福利,连老婆都可以娶,可以说除了不能传宗接代以外,什么都有了,当然如果在宫里混出了头,则可以从子侄中过继一个来养老送终,因此一些生活贫困,难以维持的百姓,都自愿报名入宫,或是把自己家里的一个男孩送进宫里去净身,至少可以换来一家身活无忧,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走投无路,只好进宫去当了太监,最著名的九千岁魏公公就是自己报名成为太监中的光荣一员。

到这个时候,太监制度在中国己经存在了几千年,这些情况历朝历代都有,大臣们对皇帝的要求,只是严禁一让太监干涉朝政,但对太监制度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异议,没有人会向朝廷建议,要求彻底取消太监制度,包括现在的南京政府在内,谁都认为有太监存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商毅在称帝之后,启用太监来管理皇宫里的事物,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只有商毅除外,这一点在很久以前,商毅就已经想好了,一但自己称帝,那么首先要确定的几件事情中,废除太监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不仅自己不用太监,而且包括自己的子孙后代,也都禁止启用太监。

商毅对太监本身并没有什么偏视,而且明朝的太监,也不全是坏人,其中也有相当一部份太监干出了不错的成绩,如世界公认的航海家郑和,但太监制度绝对是一项落后、愚昧而残忍的制度,说明了就是中国的皇帝怕自己带绿帽子,而通过残害他人身体的方式,来达到对后宫的有效控制,但在商毅看来,如果没有做种马的本钱,就别找那么多女人。

因此对王徳化和韩赞周经心编写的太监制度,商毅根本就没有看,直接撕了,同时又招集内阁的成员,正式告诉他们从此以后,彻底取消太监制,现有的太监还留在皇宫服务,一直到他们终老为止,但绝不许再招募或是引入新的太监,等这一批太监都老死之后,太监制度也就彻底终结了。

以后皇宫里的管理和工作,将成立内务府来付责,全部使正常人,并属于正常的官员编制,当然内务府的俱体制度还要慢慢制定,现在先把原来王府的人员全部都带进皇宫里,依旧各付其责,只是都进升了一级。

虽然商毅平时的生活并不算奢华,但毕竟身份地位都不同,而且也是家大业大,王府里面的人员总计也超过了三百口,仅管理人员就有大总管、总管、管事、执事、掌事等五级,共计有五十多名,另外每个妻妾的身边也都有十几名家人伺奉,男男女女,年长年幼都有,这还只是算王府的从人,不算卫兵,当然以商毅的身份地位来说,也己算是最低的标准了。

因此把王府的人员都带进皇宫里,一来是可以充实皇宫里的人贞,二来都是熟人,使唤起来也方使顺手,由其是众妻妾身边的伺奉家人,大都是跟了她们好几年的人,也都互相习惯了。

当然就算是把王府的人员都带进皇宫里,但相对于皇宫来说,依旧还是地广人稀,空着的位置还是大片大片,而商毅则下令,将空余的宫殿、位置都暂时封闭起来,等以后宫里的人员増加,再逐步开放,而皇宫里的守卫,则是和王府一样,从中华军中抽调家庭出家好,政治合格,根红苗卫的士兵,组成待卫军团,来保卫皇宫的安全。

不过在听完了商毅的决定之后,几名内阁成员却都十分震惊,因为这确实是谁也没有想到。

虽然说商毅称王之后,并没有任用太监,但那时商毅毕竞还没有正式称帝,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商毅做出的一种姿态,表示自己并没称帝的野心,或是不会重用太监,或是依然保持贴近官员臣民的态度,总之绝没有人会猜得到,在商毅称帝之后,真得会把太监制度彻底废除掉,不过在震惊之后,人人也都对商毅感觉到由衷的敬服,毕竞这是彻底断绝太监干政的最好办法,同时有人还认为,仅此一条,商毅就足以超过历代以来,所有的圣贤帝王。

当然现在只是和几名内阁成员通个气,正式向天下公布,彻底废除太监制度,还是要等到商毅称帝之后,才能以国家的正式文件形式公布。

除了太监制度之外,在称帝之前,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号和年号。

其实对于国号,有不少官员提出一些建议,有人就建议以“夏”为国号,虽然这是一个以前曾经使用过的国号,但这并算什么,以前的晋朝、后周、宋朝都是以前用过了国号,而因为“华夏”是中国的古称,而且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因此用“夏”做新朝的国号,也很合适。

当然大多数人都还是倾向于使用一个新的国号,建议的字有“瑞”“安”“华”等等,还有“泰”“德”,甚致有人提议,既然中国是天朝上国,那么不如就用“天”为国号,皇帝可以称为天皇,硬是看得商毅一脸的黑线,致于年号就更多了,甚至连“康熙”“乾隆”什么的,居然都出来了,也把商毅吓出一身冷汗,难到这些官员里面有穿越的同行吗。

不过随商毅时间较长的官员都清楚,商毅很喜欢“中华”这两个字,在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几乎都是用“中华”这个词代指中国,连军队的名称也使用这个词,虽然说这是商毅有意淡化明朝的概念,但也说明商毅对这个词的偏爱,因为有汉语的词汇里,可以找指中国的词语还有许多,因此新朝的国号很可能就是“中华”这两个字。

虽然按传统的观念,国号都是一个字的,因为中国的传统,尊称用字越少越好,一字王爵就要比二字王爵高贵,当然在死了以后,用字越多越好,但大臣们都清楚商毅的性格,绝不是一个喜欢尊循传统的人,而且己经做过了不少有违传统的事情,比如刚刚取消的太监制度,还有早些时候,在科举制度中加入了自然学科等等,当然商毅对这些传统的改变,都算是向好的一面发展,并不是胡作非为。

而国号用一个字还二个字,其实并不是大问题,没必要为此斤斤计较,说得极端一点,这江山就是商毅的,因此国家叫什么名字,还不是商毅说了算,就好像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一样,那怕是叫阿猫阿狗,也是人家的家事,别人也没有插嘴的份。

果然商毅在看完了众大臣提议的一大堆国号之后,全部都扔到一边,而正式将国号定为“中华”,全称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而在此同时,商毅把年号也定好了,新朝的第一个年号就叫“洪宪”。

其实商毅定好了国号之后,也大了一跳,中华帝国,这不是和袁大头复辟用的那个国号一样吗,不过想用中华为国号,也只能这么叫了,“人民”“共和”这些字眼,现在都没法加进来,不过既然抢先注册了老袁用的国号,那么商毅索性也一不做,二不休,连他的年号也一超抢过来,反正老袁还要等到二百多年以后才出生,当然在这个时空里,会不会也有老袁,还很难说。

不过“洪宪”这个年号也确实十分贴切,在另一时空里,袁大头定出这个年号,也确实有“宏扬宪法”的意思,表示自己虽然当了皇帝,但不会走传制的道路,而是主张宪制,当然老袁心里是不是真的这样想,就没有人知道,但“洪宪”这个年号,和商毅的建国理念非常符合,商毅本来就是准备釆用君主立宪的国家体制。

而立宪治国的概念,现在内阁大臣都是明白的,因此也都认为这个年号非常贴切,当然这里面也有商毅爱叫什么就是什么的意思。

当然年号和国号也只是确定下来,只有等商毅举行称帝仪式的时候,才能正式使用,但这并不表示事情就完了,可以等着开始称帝了,其实真正令商毅头疼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就是建立太庙和追封先祖。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零二章 登基建国(三)

任何一个新王朝建立,都要建立自己的宗室太庙,供奉祖先,和历代的君王宗族,以及祭拜鬼神的社稷坛,而且太庙和社稷坛也一般都和皇宫建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按左祖右社的传统,太庙的位置都在天安门至午门这一段中轴道路的东侧,而另一则是社稷坛。

而且在新朝建立之后,一般开国的皇帝都会把自已的祖宗灵位全都都供奉到太庙中来,同时对自己以上三代都还有追加一个皇帝或皇后的封号,尽管他们在生前并不是皇帝,但在死后却可以享受帝王的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