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2 / 2)

他六月头出发,满打满算着要回京中过中秋的,因此一路上自然是马不停蹄地行船赶路。岂知他刚赶到扬州,如英给他的急信已经先一步送到了扬州,信上记述的则是孟氏的近况。

原来这孟氏除了上回锦官坊的铺子被烧以外,转眼她住的院子也遭了一回火厄。幸好发现得早,没有出什么大事,也没有伤及性命。但问题是孟氏这院子是她租下的,不是她买的。房东听闻孟氏惹上了麻烦,不愿她再继续往下住,索性将孟氏以前预付的租金都退了回去,客客气气地请她搬离。

孟氏无法,只得收拾了箱笼准备搬离。岂料她的手下刚刚将东西搬出宅子,准备装车的时候,不知何处冒出来一群街头混混,当街抢了东西,往四面八方就跑。孟氏拦得了这个,拦不住那个,转眼间东西被人抢去了大半。孟氏立即报官,顺天府的差役帮着找了几日,只追回一些无关痛痒的衣物日用品之类,值钱的物事一样没寻回来……

石咏看到这里,掩信沉思,心道这孟氏的处境比他想象得还要糟糕。毕竟只要那册子还在她手上一天,她便始终是旁人的目标——一旦她将这册子缴给官府,或是干脆毁了去,她固然不会再成为目标,可是却就此失去唯一的护身符,以后的情形更加堪忧。

这简直就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他长长叹了一口气,继续去看如英的来信,却见如英在信上写道:那孟氏捡了一日,前来椿树胡同拜见王氏。这一次见面,孟氏颇有托孤之意,明言王氏才是石宏武亲自承认的唯一正妻,而她膝下两个孩子,石唯与石真,都应认王氏做嫡母才是。

孟氏放下身段,苦苦相求王氏庇护自己的一儿一女,反而将王氏给唬住了,再加上王氏一向都是没啥主意的没脚蟹,此刻听到孟氏相求,反而愣住了不敢发一言,也不敢给孟氏任何承诺。

无奈孟氏只能亲上忠勇伯府,请求忠勇伯富达礼庇护膝下儿女,口口声声他们也是上过瓜尔佳氏族谱的,族里有责任庇护。富达礼当即便不软不硬地顶回去,只说是因为族里的原因牵连到这两个孩子的,族里理应庇护;可万一超出瓜尔佳氏宗族能力之外,便实在是爱莫能助了。

石咏见富达礼这话里拒绝之意颇为明显,可是想想也是人之常情,忠勇伯府从未想过与那么多官员对立,凭什么要替孟氏出头。再说,伯府也得有这个出头的能力才行那!

如英的信写到这里,基本便将孟氏的情形说完了。她在信的末尾也简要交代了家里的情形,只说大家都好,要石咏放心。

石咏却知道,孟氏基本上已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了。唯一的悬念是她最后将怎样处理那本册子,会不会铤而走险。

从扬州继续南下,一路上石咏并未再接到旁的书信,但他本能地知道京里一定出事了。因为他沿路接到邸报,自然见到百官检举,朝中官员纷纷上书弹劾年羹尧,其中不乏“年选”被提拔起来的官员。弹劾的名目更是层出不穷,从年羹尧昔日在四川做官时的结党营私,一直到年羹尧在抚远大将军任上的交横跋扈,甚至年羹尧被降职之后任杭州将军之后的行为都有人弹劾。

弹劾的理由也非常奇葩,说是年羹尧自从任杭州将军以来,每天时常在涌金门前发呆,他是曾经杀伐疆场的年大将军,自带凶悍气质,所以很多百姓都不敢走涌金门,只好绕道——岂料这也成了年羹尧的罪状,可见花花轿子人人抬,反过来也是一样:眼见着年羹尧眼下失了圣宠,便是人人上来踩一脚。

石咏便知京里孟氏那里一定是出事了,要么是她那本册子被毁,要么册子的内容是通过非官方的渠道流传出去,册子上所涉及的人便尽力出首,告发年羹尧,试图撇清证明自己的“无辜”。

待石咏来到杭州,邸报上的消息已经是年羹尧昔日几名下属李唯钧、孟逢时等,已经尽皆下狱受审,而年羹尧的两个儿子,年斌与年富,已经在青海被就地羁押,等着送回京中。

到了杭州,石咏先去拜见石喻的舅舅王子腾,隐约向王子腾提及他奉旨来看年羹尧的情形。王子腾对石咏面露同情,拍拍这个晚辈的肩道:“去看看吧,只是这位依旧总摆着年大将军的谱儿,始终坚信明日京中便会下圣旨,旨意一到他便官复原职了。所以你尽量顺着毛捋,这位……不是个好脾气的,须防他当面给你没脸,或者对你不利。”

这些年,王子腾的日子也不好过,史家被抄,贾府被抄了一半,他自己在任上则始终战战兢兢。数年不见,石咏发现他两鬓已然白了一半。

石咏谢过王子腾的提点,也婉拒了王子腾要他带几个人的好意,独自一人便去涌金门见年羹尧。

六月尾的天气,杭州城里骄阳似火,临近西湖的涌金门处倒也有些许凉意。这么热的天气里,年羹尧依旧是杭州将军的全副行头,穿着官袍官靴,独坐在涌金门城门的阴凉处,悠悠地乘凉。

石咏则比年羹尧潇洒得多,他只穿着一身清凉透气的丝麻常服,趿着麻底布鞋,就来到了涌金门。果然如旁人弹劾这年羹尧时所言的,左近百姓,都不敢走这涌金门——正因为年羹尧在此处支了一张八仙桌,摆了一副太师椅。远处,几名年羹尧麾下的亲兵悄无声息地侍候护卫,一只小茶炉就顿在不远处的风炉上,一名亲兵执着一柄蒲扇轻轻扇火。这边年羹尧则懒洋洋地提醒一句:“这茶呀,还是要蟹眼水才行——”

石咏来到年羹尧面前,他官阶比年羹尧低,自然主动上前见礼。年羹尧坐在太师椅上,稍稍抬起眼皮,淡淡地说:“自报家门!本将军若非必要,不会认识像你这样的人。”

石咏一点儿也不着恼,反而微笑着道:“事实上,年将军早已识得本人,不仅识得,怕是还熟悉得很。”

他一口京城口音,年羹尧一听,上半身便从太师椅上支起,紧紧盯着石咏,打量半晌方摇摇头,干脆地道:“不认得,你到底是何人?”他曾经谋夺石家的扇子,却压根儿不记得石咏的样貌。

石咏自报家门的同时,年羹尧的脸色越发暗沉,上半身也慢慢靠回去,显然记起了石咏是谁,与他有什么纠葛,又曾造成了什么改变。

“下官来杭州公干,顺便来探视将军。”石咏说明来意。

年羹尧陡然眼皮一翻,眼中精光直射,冷飕飕地望着石咏,寒声道:“所以你是来奚落本将军的?正因为本将军当日曾经皇上进言,提及你家传之物,你便怀恨在心,待见到本将军被降职了,你便得意了?告诉你,本将军是昔日皇上钦点的抚远大将军、一等公、太子太保,就算是相中了你家一两把扇子又如何?你承望这这件事便能扳倒本将军不成?”

石咏却摇摇头,态度极其和煦地道:“我来见将军,绝不是为了奚落。可是也想提醒您一句,借着我家扇子的事,告发弹劾将军的,也根本不是我。”

率先告发弹劾年羹尧的,压根儿就不是石咏,而是当初年羹尧自己选定的合谋者贾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