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叹道:“是啊,公主今后不会善罢甘休。不过太子此次以退为进,终究能缓一口气儿。今后他们如何争斗,你我远在千里之外,无法目睹,实在鞭长莫及啊。”
宋璟道:“天下混乱日久,眼见太子实为中兴之主,不料这个公主在这里缠搅不已。唉,若中兴之事被公主搅局,我实在心有不甘啊。若公主以后得了势,她定将我们恨之入骨,我们也许终有一日要到岭南为流人了。”
姚崇脸色变得十分严峻,断然道:“韦公在日,曾多次说过邪不压正,天下思治心切,我就不相信一个女人能够长远搅局下去。这样吧,我们临行之前,依次到郭元振、张说和魏知古宅中拜会一次。”
“我们不去见见太子吗?”
姚崇笑道:“太子与我们经此阵仗,虽未当面明言,内里皆一清二楚。再说了,太子如此虚张声势,终归把我们当了替罪羊,他的心里难道就没有一丝愧疚吗?我们走吧,如此在京城千里之外观戏,滋味不是更好吗?”
李隆基下朝后,与哥哥李成器约好,傍晚时一同在李成器府中用膳。
李隆基比约定的时候早到了一会儿,其入府后,就见两个哥哥两个弟弟皆在堂中聚齐。与别家兄弟相比,此五兄弟相处和睦,没有生分之感。这大约是李旦的家风所至,另外一点,即是大哥李成器生性宽厚,对几个弟弟亲爱有加。
李隆业看到李隆基进门,就笑道:“三哥当了太子,果然忙得多了。大哥的府中,恐怕也多日未来了吧?”
李隆基微笑了一下,然后走到李成器面前见礼,说道:“大哥,总算父皇开恩收回了成命,若非如此,愚弟就险些成为不义之人。”
李成器挥手令其坐下,说道:“此中过程,父皇那日赐宴时已经说过。三弟,我就是离开京城,亦非坏事啊。我们如此日日相见,就觉得有些烦了,不如离远一些,乍一见面倍加亲切。”
李隆基明白大哥所言非是虚饰,当是衷心之言,遂说道:“还是不要远离最好。譬如今日,我们倏忽齐聚大哥府中,既可大快朵颐一番,又能长叙兄弟之义。大哥若离远了,我们聚一回终是艰难。”
李隆业插言道:“三哥说得对。我们当初听说大哥要去同州,心里就不是滋味。外面人皆说此为三哥的主意,我们说不应该如此啊,三哥并非薄情寡义之人,然三哥已为太子,我有心想问终归不敢。这下好了,事情终归水落石出,原来是姚宋二人多的嘴。”
李成器叹道:“三弟,你如此表明心迹很好,然还是亏了这二人。我们皆知道,此二人为干事之人,你现在代父皇监国,其实还是你自己丢了这条臂膀。”
李隆基摇摇头,说道:“他们离间我家亲情,纵使再有才,也不可用。”
李成器不想继续此话题,说道:“三弟,你午前说今日晚间有话要说,兄弟们现在都在场,你有什么话就赶快说吧。那边的膳食已然准备好,我们说完后立刻开膳。”
李隆基道:“这件事儿本来单独对四弟和五弟说一下就成了,但我又想此事比较敏感,还是先要征得大哥的同意。”
李成器摇手道:“他们二人现为你的属下,你们若有事情,自己说清楚即可,没必要征得我的同意。”
李隆基道:“大哥,不然,此事还要大哥知晓最好。我想呀,四弟和五弟现在典北门四军,这些人皆是一帮桀骜不驯之人,最近又有一些亲贵子弟加入,需要整治一番。四弟和五弟此前未在军中历练过,所以手下要有几个得力的帮手才行。”
李隆业插言道:“三哥的意思,定是想让葛福顺他们帮助我们了?”
李隆基道:“不错,就是他们。这帮人在军中有相当威信,最近又立有大功,用他们来带兵,我最放心。大哥,你以为呢?”
李成器道:“我刚才说过了,这是你们之间的事儿,我没必要过问,你若一定要征询我的意见,我会说,这几个人既忠心又能干,应该重用。”
李隆业道:“大哥说话了,我们就照办。三哥,我们在军中两眼一抹黑,若没有知心的人帮助办事,弄不好也如韦氏兄弟那样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这些人对三哥忠心,当然也会对我们兄弟忠心。大哥说得对,如此小事吩咐一声就行,何至于如此郑重其事?”
李成器道:“三弟没有别的事儿了吧?若没有,我们就开膳吧。”
李隆基心中暗暗想道,看来还是自己想得过于多了。
转眼间已至暮春,长安的空气又渐渐燥热起来。朝廷这一段时间似乎变得沉寂起来。刘幽求果然被授为尚书左仆射,他私下里得了李隆基的言语,嘱他不可再碰“斜封官”的事儿。刘幽求知道,若“斜封官”的事儿不解决,那么其他厘改弊政的事儿也就无从谈起,他日日办些衙中的庶务即可。随着姚崇和宋璟的离开,朝中也没有人再提起厘改之事,日子又回复到往日的平淡。
人们看到“斜封官”无虞,于是认为新朝不过尔尔,朝政的运行轨迹许是又回复到前朝的模式。他们认为“斜封官”实在是一个好路子,花些钱讨来一个官做,既可以光宗耀祖,又有固定的俸禄,于是一些人又托门子找关系,欲按“斜封官”故事行之。
六品以下官员的授任由李隆基签署,一开始也有人到李隆基面前说项,当然遭到李隆基的拒绝,并将说项之人斥骂一通。其他人闻讯,明白了李隆基的禀性,再也没有人敢来找李隆基说项。
这些人颇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他们皆知当今皇帝生性淡泊,那么这样的人就有一桩好处,即是好说话便于请托,于是李旦昔日的府属及门子仆人,都成了这帮人热于联络的对象。李旦与其兄李显相比,绝非糊涂之人,他深明“斜封官”的危害,所以起初也默许姚宋二人废之。至于后来惹来的麻烦,那是他始料未及的,于是为了没有麻烦又决意缓之。他接受张说的建议令太子监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不愿面对这些烦心之事。
李旦若为一名赋闲的亲王,绝对会躲入府中安静度日。然他现在是皇帝,是为一国之主,许多纷繁万端的事儿需要他一言定音,他如何能躲得开呢?
李旦于是很烦很烦。
那日李旦对李隆基单独说到,他想把六品以上官员的授任及其他军刑大事皆交由李隆基署理。李隆基不明父皇的实际心思,当即推辞。
这日又有一名昔日旧属入宫拜见李旦,说到最后,这人从袖中取出一方锦帕,上面写有一人的简历,不言而喻,这位旧属又接受请托前来求官。
李旦不忍拂了这名旧属的面子,推托道:“如今太子监国,诸事由太子拿主意,你去找太子说吧。”
这名旧属倒是很会说话,说道:“太子唯听陛下之旨,陛下向太子吩咐一句,此事也就办妥当了。”
李旦心里很烦,将这名旧属赶了出去,然后寻思道:这些烦乱的事儿,怎么就躲不开呢?他思来想去,心中有了计较,唤来黄门官令其传讯,诏京中三品以上官员明日早朝,他有话要说。
自从上次贬谪姚崇与宋璟那次早朝之后,李旦近两个月没有主持过早朝,百官闻讯李旦又要早朝,心想李旦可能又有什么大事要宣布。
李旦确实有大事宣布,他接受群臣朝拜之后,缓缓言道:“众位爱卿,朕素怀淡泊,不以宸极为贵。昔日朕为皇嗣,主动将皇位让与先皇;先皇又欲使朕为皇太弟,朕固辞不就。朕如今当了天子,总觉得诸事烦乱,心中不静,就又有了一个计较。”
殿内此时非常安静,百官静听李旦的下文。
李旦稍微缓了一下,然后又朗声道:“朕想好了,皇太子近来监国有功,诸事从善如流,众皆称善,朕意欲传位于太子,众卿以为如何?”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想不到皇帝今日竟然想退位,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皇上说出的话,然抬头看到李旦坐在那里好整以暇,神色淡定,分明不是胡话。
别人也就罢了,李隆基应该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他闻言趋前两步,当即跪倒,叩首说道:“父皇万万不可!儿臣不知哪里做错了,望父皇重重责罚,唯传位一说,儿臣万万不敢奉旨。”李隆基听到父皇要传位,也一下子懵了,他实在想不通父皇为何要这样说。那一瞬间,他甚至冒出父皇是不是试探自己的念头。李旦依旧语调平静:“三郎,你起来吧。朕今日就是想听听大臣的意思,不用你说什么话。萧卿,你执掌中书省,是为朝中中枢,说说你的想法。”
李旦此前没有露出半丝要退位的风声,今日乍一说出,令萧至忠也措手不及。这一段朝中比较平静,太平公主远在蒲州通过萧至忠了解朝中情况甚详,其指示萧至忠要密切关注太子的动静,不给太子扩大权限的口实。现在皇帝说要退位,那是太平公主坚决反对的事儿。萧至忠也在顷刻之间就打定了主意,皇帝说出想退位的话,若当面激烈反对恐怕皇帝不喜,效果未必就好,且太子之人在一侧虎视眈眈,若再形成当堂争辩的局面,其结果实在无法预知。现在李旦询问自己的意见,萧至忠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重大,须徐徐商议最好。陛下即位未及一年,天下刚刚平稳,若骤然换之,臣恐天下由此会动荡,对百姓不利,须稳妥为之。”
李旦道:“朕征询众卿意见,就是寻稳妥之法。”
萧至忠再奏道:“臣以为,陛下传位与否,不必忙于定论,可多方征询意见。今日朝堂之上,众臣骤然得闻此讯,思虑不免失于简单,请陛下今日不用再议此事,容臣等细想一下,再奏于陛下。”
李旦摇摇头,说道:“萧卿,你退下吧,朕还想听听别人如何说。刘卿,你的意思呢?”
刘幽求明白自己的身份特殊,外人皆知自己是太子的嫡信之人,若顺着皇帝的意思说退位甚好,那么太子与自己肯定会成为千夫之指,他微一思索即躬身答道:“陛下春秋未高,不是退位的时候。且太子监国不久,还需长期历练才是。臣以为,陛下现在不宜退位。”
李旦明白萧至忠是妹妹的人,刘幽求是三郎的人,萧至忠说的话虽委婉,然外人皆能听出其不愿皇帝退位的意思,李旦没有想到这两路人马皆不愿意自己退位,心里不由得更烦。
此后,郭元振、崔湜、张说、窦怀贞、岑羲等人纷纷出班奏言,这些人无一例外,皆言李旦不宜退位。
李旦变得有些意兴阑珊,他无心听群臣再奏他事,即落座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