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2)

不过顾英很快就发现,他还是小瞧了他爹,这人每天忙着当差、忙着管理铺子、忙着给他检查功课,居然还能抽出时间来亲自给东妹开蒙,而且这回可不是当年给他开蒙的时候那么敷衍,拿出本三字经来让他看着自己学,然后带到教室里去旁听。

看到他爹给东妹开蒙,他才知道什么是细致,根本不是一上来就拿着三字经认字,而是逐字逐句的教东妹背下来,而且每天教的内容也不多,就是几句话而已,最重要的是,他爹在他这儿是严父,从三岁读书到现在已经有四年了,几乎没被他爹夸过,但是放到东妹那儿,能背下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能被夸一句。

这待遇差别实在太明显了,虽然他知道东妹日后用不着科举,所以在学问上也不用学得那么深,但是他爹这态度差别太大了,难免让人吃味。

这日,顾英的功课又得了他爹‘尚可’这样的评价,心里那点不服气算是压不住了,本来他以为他爹是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的,虽说他一个学渣,根本就够不上一个学神的标准,难免会表现的让他爹不满意,被说几句也是应该的。

但是到东妹的功课上,他爹的标准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三岁的时候就得自己拿着三字经认字,东妹都已经四岁了,一天也就背几句三字经,而且还是来来回回反复的教,才能背下来,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这绝对是拿双重标准衡量人。

“爹,我以前把三字经背下来的时候,你怎么没夸我呀?”他当初可是半天就把三字经背下来了,就这,他爹还不满意呢。

“你是男孩子,爹对你自然要求严格些,再说了你也有能力表现得更好。”顾川一点儿都不心虚,毕竟儿子又不是真正的小孩子,与其浪费时间藏拙,还不如从小就好好的把时间利用起来,毕竟又不是什么天才,真要是藏拙,按部就班的来,这时候大概就没有‘拙’可藏了,早就泯然众人了。

好吧,他爹对他还是寄予厚望的。

“小孩子还是要夸的,不能一味的打击,不然的话打击过头了,厌学了怎么办?”顾英这话可不光是为自己说的,还是为日后的弟弟说的,这也就是他了,因为比普通的小孩子多了十几年的记忆,不然换成一个正常的小孩子,在他爸的这种打击教育下,早就厌学了,而且说不定还会抑郁,所以为了不让家里日后有悲剧发生,他还是得给他爹提前打好预防针。

“爹相信你不会的,孔夫子不是说了吗,因材施教,对每个小孩的教育方式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我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吧。”

这话居然让人无法反驳,他确实不是受不了打击的那种人,相反,他是很容易飘起来的那种人,所以他爹对他的教育方式的确也没什么错,倒是真了解他,也真践行了‘因材施教’。

第96章 陈世美爸爸(完)

说真的,做了这么多次任务了,这是顾川见过的最没有上进心的一个男主了,也不知道上辈子是怎么变成全国首富的,不过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人的性格也就不一样,这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遇到过太大的困难和挫折,所以还懵懵懂懂地跟真正的小孩子一样,让人操心。

不过,这孩子有一个优点就是听话,不会阳奉阴违,学习的时候就老老实实的学习,不会开小差空耗时光,所以哪怕天资平庸,13岁的时候也一路顺顺利利的考中了秀才,不过举人却是考了两次,一直到18岁才吊车尾考上举人。

虽然名次没有办法跟顾川相比,但是顾川考中举人的时候都已经20多岁了,顾英可是还小呢,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顾英在读书上的天赋比他爹强,说不准顾家还会再出一个状元。

不过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时隔整整12年,一直到30岁的时候,顾英才考中进士,二甲进士,第三十六名,可是比不上他爹当年的成绩。

而此时,年过50岁的顾川已经成为朝廷的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顾英以前也算是小有名气的神童,于科举上的成就在神童中确实算不上出色,但是在众多衙内中,却是出类拔萃的了,最起码没堕了他爹的名头,只要不是同进士,其实不管是二甲进士,还是一甲,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尤其是在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爹的情况下,这是仕途绝对不比同期的状元差。

只不过跟精明能干的爹比起来,顾英显然没有那么大的上进心,为官的时候确实是勤政爱民,也确实是廉洁奉公,而且跟同僚的关系都处的特别好,只是不爱参与争权夺利的那些事儿,什么夺嫡斗争、什么南北之争……通通都跟他没关系。

顾英为官几十载,不知道感谢了他爹多少遍,就他这性子,其实是不太适合在官场混的,毕竟他没有独善其身的脑子,但偏偏就要独善其身,不想过多的参与,能保住官位和身家性命全靠他爹,老人家没辞官的时候,满朝文武看在他爹的面子,也不会为难他,甚至连当今圣上,都因为他爹,而对他颇有几分优点,等老人家辞官以后,余荫还在,也没人会上赶着找他麻烦,所以他才能平平安安的一路待到致仕。

回想他这一辈子,其实真没吃过什么苦,就跟人家说的一样,会投胎,掉进了福窝里,作为顾首相唯一的儿子,他是要钱有钱、要权有权,什么都不缺,甚至都很少有机会发愁,整天就知道傻乐。

感谢穿越大神,让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感谢老天爷,让他成为顾川的儿子,感谢顾川,这辈子成为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官,一个好人,一个可以名垂青史的人。

****

在上个世界名垂青史的顾川,再次醒来的时候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年代——1977年,这一次他并不是农民,而是城里头的工人,在袜厂上班,每个月领着32块钱的工资,他的妻子王小兰在供销社上班,两个人刚刚结婚两年,儿子,也就是这个世界的男主——顾然只有七个月大,都还不会说话呢。

原身和王小兰都是家里头最小的孩子,幺子和幺女,这也是两个人都能有一份好工作的原因了,袜厂的工作清闲的很,供销社的工作更是这个时代比较体面、有油水的工作了,手里头有两份工资,又有家里的老人补贴,所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是挺滋润的,不过三口人,就在外边租了一套90平的房子。

不管是原身,还是王小兰,哪怕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其实都没有受过多少罪,结了婚生了孩子以后,两个人的生活水平也没下降,而他们的儿子顾然,是一个两年念完小学,14岁高考考中市状元的天才儿童,这一路念下来,领回来的奖学金,扣出学费和生活费还能剩下多少呢。

只不过天妒英才,在顾然18岁准备出国留学那年,去机场的路上发生了车祸,最后虽然抢救回来了,但是双腿没了知觉,一辈子都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就算是这样,依然不能阻止男主发光发热,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物理学家,晚年的时候出了一本自传书,凭借这本自传书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原身虽然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但是也确确实实心疼自己的儿子,大半辈子都在轮椅上度过,而且终其一生,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没有孩子、没有妻子,甚至连恋爱都没有谈过,好像青春已经在18岁的时候就画上了句号。

原身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能够健健康康的过这一辈子,能够拥有平凡人的幸福。

顾川把缸子里的红糖水全部都喝完,这确实是一个老父亲最朴素的心愿了,前一个愿望的难度应该不大,只是后面那个,所谓‘平凡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川子,明天就是8月15了,我特意多留了几个月饼,咱明天给爹娘拎过去吧。”王小兰在供销社上班,虽然不会去偷公家的东西,但是自己买东西方便,分过来的月饼拢共就只有五十几斤,去晚了根本就买不着,所以绝对是个稀罕物了。

“行,也给你娘家拿几个,咱今天中午就过去,抱着然然一块去。”小两口租的这房子,离两家都不太远,反正串门是挺方便的,不管是他妈,还是他丈母娘,隔三差五的都会过来帮帮忙,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给孩子洗洗尿布,反正但凡是能搭把手的地方,两边的老人都不闲着。

这段时间一直没过来,是因为两边家里头都有点忙,顾川排行老四,上边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哥哥都已经成家有孩子了,大哥顶替顾爸的位置在钢铁厂上班,二哥走了别人的门路,也是在钢铁厂上班,不过是去烧锅炉,工作不轻松,而且工钱也不多,至于三姐,她是家里唯一一个下乡当知青的,16岁下乡,如今已经过去七年了,在乡下也结婚了,对象都是当地生产大队长的儿子。

前段时间,广播上说要恢复高考了,三姐夫妻俩开了证明千里迢迢到城里来,就是想着来这边好好学学,毕竟城里头的学习资料要比乡下多,而且大哥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的,怎么着也是大学生,比乡下初中毕业的教师强多了。

三姐当年下乡确实是受委屈了,而且对她也的确不公平,毕竟当时二哥并没有结婚,连对象没有,也没有工作,于情于理都是二哥下乡更合适,如今两口子过来,顾父和顾母自然不可能拒之门外,非但如此,还得里里外外的全都收拾妥帖,也算是补偿了。

所以顾母这几天在家忙着呢,根本就没工夫过来,至于王家倒是没有要参加高考的人,只不过王小兰的二嫂前几日生了,丈母娘忙着照顾孙子和儿媳妇呢。

小两口日子过得宽裕,自然也就不会抠搜,去王家拿了两块大月饼和半兜子鸡蛋,在这个年代,这些东西绝对很能拿得出手去了。

“来就来了,拿这么多东西干嘛,又不是外人。”王母瞪了自家闺女一眼,然后又招呼着儿子去给女婿倒水,闺女对娘家大方了她倒不是不高兴,只不过都是有孩子的人了,就不知道攒着点儿,花钱大手大脚的,总不能让她外孙子长大以后还住租的房子吧。

“这不是二嫂生了吗,我拿个鸡蛋过来给她补补身子。”她坐月子的时候,妈不光给她拿了鸡蛋,还要去乡下买了只老母鸡呢,如今二嫂生了,她也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毕竟嫂子们心里都有一本账,就算嘴上不说,人家心里还能不念叨。

“行行行,赶紧进去看看你侄子吧,小家伙还睡着呢,眼睛、鼻子长的都像你二哥。”王母拉着女儿就往里屋走。

顾川已经被小孩子团团围住了,大舅兄家的两个,二舅兄家和三舅兄家各一个,清一色的男孩,全都缠着姑父不放。

顾川从兜里掏出糖来,“都给你们准备好了,一人两块,谁都不许抢。”

就知道姑父来了他们就有糖吃了,他们最期待的客人就是姑姑和姑父了,每次过来他们都有好吃的吃,当然要是能跟着姑姑和姑父回家,那就更好了。

“川子,你也别太惯着他们了,男孩子吃什么糖块儿。”王父向来奉行的就是男孩要糙养,当然女孩也不能养得太精细了,毕竟也没那个条件,但是跟男孩比起来,女孩各方面确实需要多花点儿。

顾川不在意的笑了笑,“没事儿,都还是小孩儿呢。”

不管是原身,还是王小兰,都是极喜欢吃甜的主儿,家里不光备着水果硬糖,还备着红糖、白糖,隔三差五都要喝碗红糖水,奢侈的很,不过这些岳父就不知道了,老人家一直以为女儿喜欢吃甜,却不知道他这个女婿也一样。

中午,王母做的是丝瓜豆腐汤,老二媳妇和女儿都是两碗,丝瓜这东西是催奶的,喂养孩子的妇人多喝点没什么坏处。

至于男人喝了,那也是跟着沾光了,这丝瓜豆腐汤,总比棒子面儿的汤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