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1 / 2)

三国旌旗 东方织蛛 3516 字 6天前

但左思右想之后,袁谭还是决定投降了。从内心深处来讲,袁谭是不想投降的,但袁谭知道,现在不投降不行了,原因就是辛毗辛佐治,辛评仲治的弟弟,主降派的代表。

辛评兄弟都是在韩馥手下投降过来的,袁绍能占据冀州辛评兄弟功不可没,但同样,辛评兄弟在军中的影响力也很大,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军心。

袁谭不怕死,如果没有别的原因,他原因赌一把,赌自己能守到刘表孙策出兵的时候,但那需要城内的军民万众一心,很可惜,辛毗已经动摇军心了。

也许袁谭的兵卒很忠心,原以为袁谭卖命,但是辛毗一搅合,那就不一定了,人都有比较之心,兵卒一定会这么想:你辛毗是袁谭的心腹,都不愿意为袁谭效死,那我们更不愿意了。

所以袁谭沉思良久,终于叹了口气,语气沉重的说道:“诸位对我袁家忠心耿耿,我袁谭心里清楚,但如今大兵压境,李子悔,张文远南北夹击南皮,南皮外无援兵,实在是难以久守……我袁谭死不足惜,但连累了众位的身家性命,就是到九泉之下,也没有面目见先父。”

说到这里,袁谭挤出几滴眼泪,悲声道:“诸位还是开成投降张文远吧,我不会怪罪诸位的!”

袁谭话音一落,大堂之中众人齐齐跪倒在地,审配、辛评更是以头抢地,泣声道:“主公万万不可啊……想老主公南征北战,呕心沥血才打下这片基业,不能毁于主公之手啊,大公子万万不能投降了曹孟德阿。”

袁谭听的心中酸楚,却强行忍住悲声,只是面皮抽动,默然不语。

见到袁谭似有愧色,审配高声呼道:“主公,审配愿意带领八百死士,冲击敌营,打通突围通道。”

辛评也高声喊道:“属下誓死护卫主公突围……”

“哼……”袁谭忽然冷哼一声,狠狠的瞪着二人说道:“我意已决,难道你二人还想抗命不成?”

辛评还想要说些什么,审配却立即答道:“属下……不敢……”紧接着就伏在地上,泪流满面。

辛评有些奇怪的看了审配一眼,也大哭着伏在地上。

这是一个个下下的动作,除了他们二人根本就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反而松了一口气,他们不愿意承担投降的骂名,但是袁谭主动投降就不一样了,懦弱怕死的那是袁谭,可不是我们……我们还打算……誓死一战呢!

当然,为了表现心中的不屈,这些人还是要痛哭一场的,其中哭的最有深度、最悲伤的一定就是辛毗了。

袁谭投降可是大事,张辽自己不敢做主,急忙派人快马禀告曹操。

那么接下来的几天,战场就十分平静了,张辽也不敢再进攻了,也不差这几天,万一……万一战事不顺,折损了士气,袁谭再不投降了,自己的罪过也就大了。

许昌的曹操接到张辽的军情,知道袁谭要投降自己,自然非常高兴,看了一遍辛毗代写的降书,曹操眼圈也有些发红,袁谭口述的降书很感人,着重描述了一番曹操和袁绍的交情,又写了一些和曹操见面的细节……总之就是以情动人。

曹操是枭雄,奸雄,但曹操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感情的人,看了袁谭的降书心中也十分难受,再一想自己和袁绍的交情,心中也感到十分酸楚,想一想本初知道自己如此逼迫他的子嗣,在地下会不会埋怨我呢?

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曹操的感性上来了,长叹一声,说了句:我对不起本初啊!就开始给张辽回信。

曹操给张辽回信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袁谭要是真心投降,你一定要以礼相待,那可是我的子侄呢,另外我封袁谭为青州刺史,在夏侯惇手下任事。原因曹操都写了,夏侯惇和袁绍关系不错,别人欺负袁谭的话,不是正好找夏侯惇做主吗。

信中还交代,就让袁谭驻守南皮吧,本部兵马也不用动了,还能给本初守灵,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还有张辽你就别打袁熙了,让李重大吧,咱们去打辽东,不能让本初的两个儿子都……那啥在我的手里啊!

总之,曹操在没调整战略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和袁绍的交情,做出以上决定,于情于礼都让人无话可说。

第二百一十九章反戈一击

更新时间:2012-10-19

3000字,一更

曹操的命令很快的传导张辽和夏侯惇手中,二人也很忠实的执行了曹操的命令,对袁谭礼遇有加。

总而言之,袁谭的投降仪式更像一个会军仪式,很盛大,很热烈。

接下来就是李重和曹操的分赃盛宴了,李重很大度的表示,自己对河间郡、清河郡、渤海郡没有兴趣,自己要撤兵攻打中山国(中山郡),将这三个郡交付给张辽。

而曹操也投桃报李,表示自己前去辽东教训乌桓鲜卑等异族,占领北平,剑指公孙度,对蓟城以西的土地没有染指之意。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李重非常迅速的撤回安平郡,转攻中山国,等待和太史慈夹击袁熙,同样,李重也不打算亲征中山国了,带领大军的任务交给了高顺,这个调动随让人有些诧异,但也没造成什么影响。

李重坐镇邺城,也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李重准备插手中原的争斗了。

是准备,不是立即插手,李重的后院也没扫清呢,并州和幽州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征战,治理才行。

现在李重的兵力一是在太史慈手中,一是在高顺手中,两人各自率领两万人马左右,剩下的兵卒除了必要的防守力量,李重都抽调到赵云手下,前去朔方郡等地收拾匈奴部落,兵力大约有八千人上下,其中大部分都是骑兵。

此时的河套地区比较混乱,并没有特别大的势力,八千兵卒足够了。

李重给赵云下达的军令极其简单,就是一路烧杀抢掠,速度要快,不能给左贤王集合兵力的机会。

赵云的军事素养不是顶尖,但驾驭骑兵的能力很强,也不用什么计谋,靠个人的武勇,蝗虫过境般的烧杀抢掠再适合他不过了,所以这一路不用李重担心。

而太史慈和高顺的联军也不用李重担心,太史慈勇猛,高顺沉稳,两个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再加上陈宫出谋划策,高览这个北地通拾漏补缺,两个人击败袁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蓟城一定是李重的囊中之物。

战事的进展与李重预料的差不多,建安四年九月,太史慈和高顺围困蓟城,袁熙也落得个困守孤城的下场。但是袁熙要比袁谭倒霉的多,李重和袁绍可没那么大的交情,袁熙就是投降了也没什么好下场,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更可恨的是袁熙的手下,如焦触、张南等人,他们的想法又变了,老主公当时的遗命可是让大公子袁谭即位呢,袁熙你有什么资格统领我们呢,能统领我们的是袁谭呀。

那现在袁谭投降曹操了,也就是说袁家的势力已经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都是无主之人呢,背叛了你……呸呸……不能用背叛这个词,咱们就没有臣属关系,也实属正常吧。

所以袁熙手下投降的速度要比辛毗还快,几乎没到十天,袁熙的蓟城就剩下空城一座了,什么焦触、张南等人都一股脑的投降李重去了。

袁熙身边一个手下都没有了,只能仓皇而逃,直奔漠北,转道前去投奔公孙度了。

袁熙拱手将蓟城让给李重,让李重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辗转腾挪,同时也影响到了张辽的战略部署。

李重拿下了大半个幽州,就派遣高顺驻守蓟城,防备攻打辽东的张辽,天下人眼里,真是世事无常,张辽高顺这两位吕布的降将竟然再次聚首,可叹的是这两个人还要各为其主,叫人叹息不已。

但天下人又认为李重和曹操做的很对,很有大局感,应为李重和曹操在幽州相互接壤,换了别的武将还真不好说能和睦相处,擦枪走火实属正常,但张辽和高顺交情莫逆,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对于李重派遣高顺驻守蓟城,曹操的反应也很平淡,在曹操看来,李重此举防守的意味更重一些,毕竟高顺和张辽共事已久,熟悉张辽的作战风格,单纯的防守应该没有问题。

曹操也没打算让张辽进攻幽州,于是就张辽传令,让张辽尽量避免和高顺的军队发生摩擦,巧的是,李重的军令也是一样的,于是两方接壤之处的兵卒出现一幕极其和谐的景象,不时见到双方兵卒交换物品的现象。

以上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下面说坏事,坏事只有一件,那就是袁谭反了。

袁谭反的时候张辽正在和乌桓人激战,而这时袁熙也逃到了辽东,公孙度看中了袁家兄弟对异族的影响力,很是热情的接待了袁熙,并且许诺,有机会的话,一定出兵帮助袁熙,这本就是公孙度的推脱之言,但走投无路的袁熙也只能选择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