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零章 东南攻略(上)(1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708 字 2个月前

见唐汝辑已经意动,沈默叹息一声道:“思济兄,我是从苏州出来的,视苏松百姓为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报亲恩;但现在确实没有办法,我只能管自己的父母借了。我也跟你亮个底,东南藩只有八十万两左右的存银,这些钱用来平定衢州尚且捉襟见肘,更别提进剿三巢了。”

唐汝辑吃惊的张大嘴巴道:“怎么会这样少?仅苏松一地,每年就要解付藩库将近百万两白银,再加上浙江湖广江西这些都不是穷省,这两年又没什么战事,怎么会存不下银子呢?”

“呵呵……”沈默苦笑道:“进得不少,花得更多,再摊上个从来不过日子的主,能存下钱才有鬼呢。”因为始终未解除战争状态,各省的军队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数量上,每年的粮秣军饷负担,就压得各省喘不过起来,有时候还得靠总督府支援;加上胡宗宪花钱从来大手大脚,只要他觉着该花的,从来不皱眉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量入为出,造成今天的局面并不奇怪。

听了沈默的话,唐汝辑已经下定了决心,但他知道这次得把话说死了,不然再来这么一次,自己肯定得被扔进苏州河去,便鼓足勇气道:“大人既然开诚布公,下官也跟您实话实说了,我那里确实有那么百八十万两存银,本打算用来和地方上合股,到南洋开个商行的……”

“啊?”这下轮到沈默吃惊了,道:“这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原打算周全了再跟大人报告的。”唐汝辑赶紧解释道:“这么大的事儿,哪敢不经大人同意啊。”

“简单说说你的打算。”沈默饶有兴趣道。

见大人兴致浓厚,唐汝辑也很高兴,道:“是这样的,我们不少海商反映,有佛朗机人在南洋建立据点,买空卖空哄抬物价,导致这两年的收入下降的厉害,希望能和我们合资,在吕宋建立咱们大明的商行,咱们自己收购买卖,不让他们赚这一道倒手钱。”

沈默知道唐汝辑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放开手脚,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他赞许的点点头道:“这件事很好啊,咱们日后好好议议,一定要把它办成了。”

见自己投靠后的第一个提议,就得到大人热烈的响应,唐汝辑十分的激动,拍胸脯道:“那二百万两就包在我身上,请大人放心吧。”

“那江北总督也不会落在别人身上,”沈默痛痛快快道:“你也请放心吧。”

“只是……”唐汝辑高兴之余,还没忘了初衷,小声道:“今年这关过去了,明年可不能再让苏松北出了。”

“我向你保证。”沈默点头道:“明年就没有这个包袱了。”

唐汝辑这才满意的点头。

这时外面通禀,刘显到了,唐汝辑便起身道:“大人和刘总兵谈,下官先告退了。”

沈默起身把他送到门口,望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此人虽然经常溜须拍马,但证明自己的想法同样强烈,而且就是这么个世道,不会这一套的人,还真难混得开,所以也不能求全责备,只取其优点便可以了。

刘显到了,他今年五十开外,须发花白,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但面貌威严、虎背熊腰,一身武将官服穿得紧绷绷,任谁也不敢小觑了这位老将军。

对待刘显,沈默就显得亲热和尊敬的多,不仅主动相迎,还请他上座,又命人沏上好茶,不过刘显也是几经浮沉了,哪敢有一点托大,坚持坐在沈默下首,两人便隔着一张茶几,并坐着说话。

嘘寒问暖之后,刘显主动问道:“不知大人唤下官来,所为何事?”

“唉,近日内阁连番移文催促,命下官组织进剿三巢。”沈默道:“但不瞒您说,我对赣粤那边两眼一抹黑,所知也只停留在廷寄邸报上……听说草堂兄是江西人,所以才把你请过来,咨询一下详情。”

“大人问对人了,末将正是江西南昌人。”刘显笑道。

“哪一卫的?”沈默随口问道,对于武将来说,卫所便是他们的籍贯,比如说戚继光是登州卫的,俞大猷是泉州卫的,所以他才有此一问。

但刘显听了却面色一黯,低声道:“末将不是世袭军户。”

“哦?”沈默吃惊道:“那太厉害了。”戚继光一当兵就是四品的指挥佥事,俞大猷也是从百户开始干,对于半道从军的人来说十分不利,但人家刘显竟然比他俩都早干到左都督总兵官,这蹿升可够快的。饶有兴趣道:“方便讲讲你的经历吗?”

刘显却不觉着有什么好骄傲的,有些低沉道:“末将少读经书,稍通文义,后来家贫落魄,食不果腹,只能寄居在庙里,整日受人白眼。本想一死百了,谁知却连断了三根上吊绳……”

沈默听他如此神奇的经历,不由叹道:“这是有神灵保佑啊。”他是信神的,要不他也来不到这个世界,只是自己没这个好命,可以向人倾吐心底的秘密。

“庙里的和尚也是这样说的。”刘显感激的笑笑道:“所以我就决心不死了,因为天生有一把子力气,又会舞枪弄棒,那年恰逢武举,便报名参加,倒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个武榜眼,后来授四川成都卫百户,跟着巡抚张中丞讨伐宜宾苗乱,从军陷阵,一阵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一战贼尽平。”

“得中丞大人赏识,晋升我为副千户,后来又随他转任广东巡抚,在广东剿匪、抗倭,累功晋升为指挥佥事,又被当时的两广总督张经看重,带下官来到浙江,任副总兵,再后来的事情,大人都知道了……”

沈默颔首赞道:“草堂兄文武双全,战功累累,实乃儒将骁将也,百年之后必然名垂青史,子孙后代引以为豪。”

“唉,”刘显喟叹道:“不过是安身立命罢了,儿孙们不怨我,给他们选了这条丘八路就行了。”

“这些年武将的地位确实不太正常。”沈默正色道:“但随着抗倭的胜利,你们的名字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让人们重新尊敬起来。”说着沉声道:“一个国家要想兴盛,没有尚武精神是不行的,我朝国初,一扫八荒六合,建立不世强国,靠的就是这种尚武精神!”

“那时候,武官的地位,可比现在高多了……”刘显悠然神往道:“开国三十六位公侯中,只有一人是文官,那时候武人在上,文官在……”说到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赶紧改口道:“那样显然是不对的,所以这些年抑武重文更利于国家安定。”

“抑武重文是不对的,国家会过于文弱,难免重蹈两宋的覆辙;但武将不能掌握军权,不然盛唐覆灭的惨剧有可能重演。”沈默笑笑道:“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文官在掌握军权的同时,又不干扰武将的训练作战,同时大幅提高军队和军人的地位,这才是治疗沉疴的良药。”

刘显听得两眼发亮道:“要是真能这样,末将死都瞑目了。”

“这话说得,”沈默哈哈大笑道:“你得好好的活着,没有你们这些儒将加骁将,什么改变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