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大德不报、大功不赏。非无圣主,为有谗臣!”
“条侯羁縻,陨身刀笔之下;梁公囚絷,方知狱吏威严!”
“盖宽饶丹心碧血,自刭北阙;岳武穆忠昭日月,风波奇冤!”
“但看区区魍魉,跳梁几日哉?!不日天威振作,逆贼齑粉矣!”
一句句沥血之言震撼人心,一声声讨伐之声直透云霄!这哪里是什么祭文,这分明是向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们,发出的战斗檄文!
徐渭那一声声,不是用说,不是用喊,而是咆哮出来的。只见他的帽子,不知何时已经落地,披散头发,双目充血,几欲捶胸顿足。这情绪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不知是谁愤怒地高喊一句:
“必须彻查此案,给胡公在天之灵一个交代!”
立刻又有人接了一句:“是啊,我辈读圣贤书,岂不闻‘临事而思御侮之臣’的道理,不能让那些残害忠臣之徒逍遥法外,必须彻查!”
“必须彻查!”“彻查,彻查!”院子里此起彼伏的声音越来越响,最后竟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先贤祠大殿之内,在徐渭念完祭文后,却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安静。所有大员都能预感到,这下真可能要出大事了……众人目光,不禁偷偷瞟向徐阁老,但见老首辅微眯着双眼,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圣人之怒,不在脸上。修炼到徐阶这一等级的老怪物,是不可能被人从外表看出端倪的,然而他拢在袖中的一双手,却微微的颤抖……此时此刻,徐阁老的感觉,就像当众被人狠狠抽耳光一般。而且不是一下,是左右开弓,不停的抽打!打得徐阁老眼冒金星、天旋地转……虽然以徐渭之大胆,也不敢公然欺师灭祖,直指他这个师相。然而他此举无异于雪上添霜、火上浇油、真能要了老头的命啊!
内阁其余人的脸色也不好看,他们都知道,前有士子请愿在先,后有徐渭这篇檄文,这下休想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必须要有人,为胡宗宪之死负责了。
一场政潮,在所难免了。
在一片纷纷扰扰中,公祭仪式结束了。胡宗宪的灵柩将立刻在锦衣卫的护送下离京,归葬故乡天马山。
令人意外的是,领衔这支队伍,负责整个御葬仪式的,竟然是沈默沈阁老。原来沈默已经请得圣旨,要送胡宗宪最后一程。虽然以胡宗宪现在的哀荣,朝廷派一名阁老去主持归葬,倒也算是仁至义尽。然而明眼人难免会猜测,沈阁老是不是也有,借此举出京避风头的意思?
毕竟他最近的日子也不好过,皇帝和内阁那边,都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把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然而士林民间,要求彻查的舆论,却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两边压力的挤压下,可想而知,沈默是两头受气、两面不讨好。
事实也确实如此。皇帝和元辅怨他迟迟不肯结案,海瑞骂他是‘庸臣’、徐渭骂他‘遮天蔽日’,就连向来支持他的东南官场,也对他颇有微词。却也不想想,当初在永定门前,是谁看到胡宗宪的尸身,能心痛到吐血?所以想要沈阁老草草结案的,实在太没有人性了……他怎么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死去的胡宗宪?而那些埋怨他迟迟不肯破案的,也太不体谅他,身为阁老,必须以大局为重的苦心。
不被理解的人最可悲,顾这顾那却顾不了自己。想必此刻,沈阁老的的一颗心里,已经被委屈和愤懑塞得满满得了吧?否则也不会写出,那样小心压抑的祭文……祭文的作用就在这里,让大家都明白他的委屈不易,就算成功了。
就这样,在众人眼中的年度二号悲情人物,便护送着头号悲情人物的灵柩,离开了风暴将至的北京城,管他身后洪水滔天,也不打湿一片衣角。
北京城,暴风眼已经形成,并不会因为沈默的离去,而稍有减弱。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在这场戏里担纲过主角,所以有他没有,这戏都是一样唱下去……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皇帝穿着宽松的绯色燕服,懒散的歪靠在暖炕上。两个身材婀娜的美人儿,在轻轻为他捏脚,隆庆不时舒服的轻哼一声,但目光却始终没离开手中的纸张……上面是东厂抄来的那篇徐渭的祭文。
这已经是隆庆第八遍看这东西了,初看时,皇帝觉着真是太解气了,因为徐渭把大臣好一个骂;再看时,皇帝又觉着过瘾,因为徐渭把自己比作圣君,所以隆庆喜欢看、反复看。然而看到五六遍时,皇帝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他终于意识到,又一场惊涛骇浪的大政潮,又将在自己统治的元年爆发了。
“这已经是第几回了?”隆庆感到无比挫败,看来自己真不适合当皇帝,短短一年功夫,一场接一场的政潮,把朝争搞得混乱无比,甚至不如嘉靖末年看着肃静。
看到皇帝挫败的样子,陈宏轻声安慰道:“皇上初登大宝,朝堂也是新旧交替之际,难免要重新洗牌。”顿一顿道:“所以这是几回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再有下一回了。”
“哪有那么简单。”隆庆想都没想过,自己能消除党争,让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臣们安生。遂得过且过道:“先把眼前这关过去吧,朕还想过个消停年呢?”说着伸伸脚,示意美人退下……他虽然不算明君,但也知道法不传六耳,尤其不要让后宫干政的道理,所以谈正事儿的时候,从来都是屏退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