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节(1 / 2)

“这是……以前做的?”

他有些不能相信大大咧咧没什么心眼的她能“七步成诗”,只能归结于她过去在家中做过这样的诗。

“不是以前做的,是以后做的。”

祝英台又开始神神叨叨别人听不懂的话。

“能用吗?你拿去用吧。”

祝英台没正面回答马文才。

“我本不该给你用的,可你到了京中,突然受到陛下的青睐,不服气的人一定很多吧?要真有人为难你,就拿这两首诗打脸回去!”

“诗是绝好的诗,字也是绝好的字,但这两首诗,我不能用。”

诗自然是好诗,字是用眉笔写的,带着些硬笔书法的笔锋,自然也有些新奇的趣味,马文才虽不善作诗,可对诗文的鉴赏却是没问题的,他原本想将这帕子还给祝英台,可目光只要一逗留在那帕子上,那手就伸不出去了,最后还是决定把它留下来。

“为什么不用?”

祝英台和梁山伯齐问。

“诗写得好,但不是我写的,是你写的。你能为我捉刀一时,难道能为我捉刀一世吗?我在七言上没有什么建树,就算一时技惊四座,等陛下对我详问起来,我还是会露馅。”

马文才苦笑,“国子学的贵胄们不惧捉刀,是因为他们身份尊贵,不会有人刨根问底,我本来就在风口浪尖上,若真技惊四座,以后有的是麻烦。”

“捉刀一世有什么了不起的!”

祝英台撇嘴。

“你要用,我回头给你写个几十首七言存着,你背个滚瓜烂熟,什么场合用什么诗呗!”

他也太小瞧她童年的噩梦——唐诗三百首了!

“我能剽窃你的诗文,可你的感悟,你的人生,我能剽窃吗?你若做的诗只是一般,用了也就用了,可你的诗文……”

马文才顿了顿,缓缓摇头。

“我虽算不上什么名士,但这种事情,以后还是休要再提了。”

祝英台被那一连串的“剽窃”说的微微脸红,“哦”了一声后,有些难为情地捏了捏耳垂。

还以为马文才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想不到还会坚持这种事情。

“你有上品的书法,又有上品的诗才,偏偏是个女儿身……”

马文才一言三叹,惋惜不已。

“若你是男子,恐怕就没我什么事了。”

“快别夸我了,没听过‘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她捂脸。

“哎。”

这下轮到梁山伯羞得掩面,惭愧道:

“你们是不是忘了我在这?”

祝英台这才想起来,梁山伯才是那个纯“书生”,顿觉自己连话都不会说,就是个浪费粮食的废物。

没理会这两人的暗潮涌动,马文才又看了看那块帕子,珍而重之地放入自己的怀中。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容。”

见过这些佳句,就算同泰寺内妙作如云,怕是也入不得他的眼了。

做不到一鸣惊人,至少还能博个泰然自若吧!

第274章 佛念念佛

京中的同泰寺, 是梁帝亲自主持修建的, 选址就在台城(宫城)的对面,和宫中隔路相对,规模之宏大,曾引言官多次劝谏。

同泰寺不仅规模宏大,僧人数量也极多,号称三千僧人,虽然这“三千”只是泛指, 可如果加上为寺中耕种的佃户,说不得还要超过三千。

正因为同泰寺就在台城隔壁,地理位置极其敏感,所以这座寺院大多是皇亲国戚、官员家眷来参拜, 所谓平民百姓,一个也没有。

皇帝每天早晚都要来同泰寺烧香、打坐, 据说这样能够让内心平静, 更好的处理繁杂的政事, 台城和同泰寺步行不过一刻多钟的路,沿路戒备森严, 也不必担心安全的问题。

马文才上辈子为了追赶上“天才”们的脚步, 就已经费尽了力气, 再加上不过是个太守之子,虽在京中读书, 却连同泰寺都没去过。

一大清早, 宫中的礼官就召了他入宫等候, 他在皇帝处理完政事后不久就陪着皇帝一起出了宫。

这位陛下甚至穿了一身在家居士的黑色僧衣,就带着几个儿子和侍卫,步行走出台城来了这座同泰寺。

而他,是这个队伍里唯一的“外人”。

如果除去同泰寺里外送内紧的氛围,这样施施然出宫赴诗会的行为倒是很风雅的。

“佛念啊,你是第一次来同泰寺吧?”

萧衍谈笑风生地指着同泰寺的接引僧人,“跟着我这老头子挺无趣的,你跟着他先在寺里逛逛吧。”

见皇帝如此不把马文才当外人,莫说接引僧人意外至极,就连几个皇子都露出有点古怪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