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节(1 / 2)

白袍骑作为梁国最近兴起的一支骑兵,也被萧衍寄予众望。陈庆之归国后带回了一路秘密绘作的地图,虽然只是从梁国前往洛阳的地图,但这也成了梁国目前最详实的地理资料,此时魏国内乱,地图正好派上用场。

这一场讨论一直进行到深夜,等到了月上中天,眼神坚毅的马文才和陈庆之才步出大殿,互相对视一眼,都察觉对方在微微颤抖着。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皇帝为了这一天筹备已久,早已经忍不住了。

而他们……

又何尝不是在等着这“一鸣惊人”之日!

第416章 宏图远志

魏国乱起来了,梁国的朝堂也随着开始忙碌起来, 边境守将的战报和请求像是雪花片一样飞往建康, 大臣们也像是贪婪的鬣狗, 不停在考虑着该如何利用这个局面好好地啃下魏国这块肥肉。

这么多年过去,即使是萧衍也熄了北伐的雄心,但趁机向北扩张版图还是可以期冀的。

这种混乱不明的局面让两国互市的未来变得更加复杂, 互市曾经是胡太后一力支持的, 起初只是小规模交易两国需要的商品,后来两国尝到互市的甜头, 渐渐就从小规模的官方接触扩大到民间。

现在胡太后已死, 掌权的不知是谁,即使梁国这边费尽苦心建立好新的规则, 魏国那边不愿同意,官方的互市就没办法开展下去。

但这种复杂的局面并没有让他们为之却步, 互市带来的巨大利益足够抵挡大多数的风险,萧衍甚至在私下里透露出去风声,一旦魏国要中止互市, 马头城可以继续作为“交易”的地点对魏国商人开放互市。

有褚向和萧宝夤的暗中支持, 互市是禁不住的。

萧衍为了儿子的安危和消息,将对魏的情报和攻略当做了头等大事, 商人逐利,为了能维持互市, 对梁国的支持和交好便不会中断。

在这种情况下, 朝中对“五馆生”的需要越发迫切, 要选拔可用的人才,不但是为了管理互市,更是要从中选取足够聪明、可以胜任“搜集情报”工作的情报人员。

当然,这一切不会放在明面上表示出来,但萧衍点名让梁、马二人主持选人的事情,又要求“身家清白简单”,为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之前和马文才他们同批的“天子门生”,大多已经入了各机要部门做辅臣,他们虽然不如马文才现在这般位高权重,却也不是什么小虾米,手里都掌握不少资源,消息一传出去后,曾经的“五馆生”们纷纷前来拜访。

马文才只了解会稽学馆的情况,恰巧要和其他五馆生请教其他四馆的详细情况,便在自家宅中接待了这些“同窗”,询问其他四馆现在的状况。

在不断的接触和来往中,不但这些五馆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马文才也从其中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情报和关系,互相大有裨益。

他们这些“五馆生”之间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过,但随着原来越多的五馆生受到提拔,这种联系将成为最坚固的盟约,成为他们守望相互的力量。

京中的诏令向五馆送出,五馆的馆主们自然能从中看出皇帝要提拔“专业”人才的意思,开始联络从五馆出身、如今在各地历练或已经上任的优秀学生,他们之中有已经做到“县丞”、“主簿”的小官,也有在高门豪族身边做门客的管事,更多的则是在各个地方蹉跎着的小吏,如之前的梁山伯那样能做到一县县令位置的,绝无仅有。

即便如此,得到朝中的征召、馆主的举荐,除了一部分年纪已大不愿意折腾的五馆生,大部分都在收到荐书后或向主官暂时请辞,或直接辞了门客、管事的工作,带着朝廷的征召和荐书,拿上太守府开具的路引和驿票,前往建康。

随着五馆生们陆陆续续上京,马文才和梁山伯、褚向几人更忙了,几乎根本找不到处理私事的时间,马文才平时还有军务,其中的辛苦,更是不必再提。

在这种情况下,闲赋在家的合伙人祝英台没办法,只能挑起了分析各方情报和生意场上的大部分事情。

她头上顶着马文才“内弟”的身份,算是自己。

“马文才要这么多马干什么?陛下又不给钱,到后来都是我们养。”

祝英台翻着今年的账本,对着最近支出的一笔巨大开支皱眉,“白袍骑也没有这么多骑兵啊。陛下同意募兵了吗?”

“马是魏国巨盛马场所出,巨盛马场背后由魏国的宇文阀支持,主公的意图不在马,而在马场背后的宇文阀。”

马文才的门客指点着祝家的小公子,“这些马并不是为了白袍骑所购,所出自然得从主公那边走。”

祝英台听完后秒懂,没有再啰嗦。

这几年,即便祝英台再怎么迟钝,也看出马文才所图巨大。

得了湿法练出来的胆铜后,马文才一边依靠白袍骑壮大自己的势力,一边拉拢交好当年自徐州被发配南方的那些魏国降兵,借着为皇帝选拔骑兵的权利,将他们七七八八安置在南兖州,为牛首山大营养马。

当年萧综送往南兖州俘虏的那匹马,留下了三千匹在南兖州的马场饲养。南兖州之前是萧综的封地,大概是总怀着儿子还会回来的心思,南兖州现在依旧没有主官,这就给了马文才不少便利之处。

现在管理马场的是魏国那位高将军,他麾下诸士卒也大多在那里,平日里借着养马的理由,这些人的骑射功夫都没有落下。

马场名义上是白袍骑的,但一应开支所出都是马文才提供,皇帝萧衍也知道南兖州有这么一个马场,正因为不需要他额外出钱养,也就睁一只闭一只眼。

一旦白袍骑有一日要挥军北上前往洛阳,马匹在北上途中必须有休息整顿蓄养马力的地方,南方没有大的草场,马文才挑选的地方恰巧就在魏国和梁国交接的边境,又是难得可用的草场,为了什么,君臣自有默契。

除此之外,他又借由会稽学馆的贺革馆主招揽了一批可用的门客幕僚,大多是五馆或乡野吏门出身的寒人,在培养得用后,一部分继续管理马文才的家业,还有一份却放了出去,去做着小吏、管事之类的差事。

这种情况在这个时代很常见,招揽的门客如果是草包,自然是要辞退的,除非像临川王那样养得起人的主家,大部分门客和主公之间是互相试用的关系,被辞退离开的门客就要再找主家,一个门客往往辗转过好几个门庭。

祝英台原本以为那批放出去的人,是因为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马文才的期望,但后来她接触到一些账目后,才发现每年用于资助这些被放出去的“旧人”的开销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这才隐隐意会过来马文才应有其他想法。

她不是什么特别聪明的人,并没有见微知著的本事,只是对数字比较敏感,又有些现在人少有的见识,比旁人更容易察觉到一些事情。

在推测到马文才可能有的“志向”后,她平时和马文才说话都不再如以前那般随便,也渐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那些她参与的事情,也只是尽到“合伙人”的本份,从不仗着和马文才关系熟去插手不该插手的事。

时日一常,以马文才的敏感,自然察觉到了祝英台淡淡的疏远。不过那时候恰巧是祝英台开始迅猛“发育”的那几年,考虑到“男女之别”的问题,马文才一开始没往别的方面想,甚至还默许了她保持着这种“距离”。

到后来祝英台彻底放飞自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研发人员”而不想掺和他的“事业”管理时,马文才也明白过来了,开始用各种方法渐渐让祝英台接触这些事情。

以马文才的傲气,自然不会愿意祝英台将自己当成一个过河拆桥的人,何况他目前的目的只是尽快的壮大自己,未来也有“马阀”一席之地,有些事情并不想避讳祝英台,否则祝英台也没办法察觉。

这种既别扭、又互相关心的关系,使得祝英台反倒和梁山伯私下里的交情越来越好。祝英台那些小任性和小脾气可以在梁山伯面前肆无忌惮的施展,在马大大面前却要慢慢藏起来。

有时候出了问题,祝英台下意识想要寻求帮助的是梁山伯,而不是马文才,毕竟马文才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她都没脸为自己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给马文才找事。

五馆生入京,马文才和梁山伯又在为“正事”忙碌,那些繁杂的事务就落在祝英台身上,算账之类她倒是拿手,核账比寻常账房先生还快,可有些有关“大局”的事情她就不好擅专,拖拖拉拉丢在那里。

这么一来,祝英台每次回到和江无畏同住的宅子时都累得两眼无神,几乎是倒床就睡,有时候连衣服都懒得脱,半夜要睡醒了就随便去洗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