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一直都有自己的耳目和眼线,追杀傅歧的人派去了一波又一波,却都无功而返,那傅歧滑溜的像是条鲶鱼,又狡猾似狐狸,一路上还有人帮忙,好几次明明已经围住了,硬是给突围了。
现在听闻他带着人去了北方,而不是突围去了梁萧宗室最多的荆襄,自然觉得少了个大患。
南北因为政治迫害互相逃亡的例子很多,极少有能重新回国的,外国人到了异国很难获得信任。
少了心腹大患,萧纲又敢出门了,东宫官员们又继续歌舞升平了,梁国朝堂上下充满着又矛盾又和谐的诡异气氛,没有过多久,萧纲便在东宫官员的“再三相劝”下,以“国不能一日无君”的名义临朝为储了。
他到底还保持着最后一点清醒,没敢一步到位直接登基。
可即便是如此,从梁国宗室到各地镇守的郡守,齐齐哗变了。
梁国不似前面几朝,朝政更迭极快,太子经常换人,昭明太子在时,东宫自有一套官职和流程,各地无论是供奉还是觐见、传书都有了成例。
现今皇帝刚下令裁撤东宫不久,萧纲一无诏书二无国令便自立为储君,各地没有见到印着皇帝之宝的正式通文,便不肯认这个太子,认为违背了萧衍立下的梁国立储流程。
东宫官员们和萧纲心中都惧怕萧衍,一直不敢去同泰寺和他当面对质、索要印玺,没有皇帝之宝很多事情都无法进行下去,所以他们才另辟蹊径,想要以太子之位摄政监国,等局势稳定、朝中上下内外都信服了,再顺理成章的登基。
梁山伯一直在等着这个时机。
萧纲一称太子,他便将皇帝临危送出的勤王诏书抄做了几十份,命人传递天下,而皇帝加盖着皇帝之宝的手谕,则由陈霸先、杨白华等人亲率骑兵送往荆襄,送至萧衍的几个儿子手中。
萧衍的几个皇子,萧纲因为兄长是太子的原因,一直得以留在京中作为辅臣,和他们一母同胞的五子萧续镇守江州,四子体弱多病留在建康,其余几个年幼的皇子,都在太子出家那年被封往了藩地。
其中六皇子萧纶接替了临川王任了扬州刺史,但行事风格和能力都和临川王差不了多少,没人敢让他治理扬州,只是担着刺史之名而已。
七皇子萧绎年幼时因病致一眼失明,在众人眼中失去了登位的可能,萧衍心疼这个儿子因病残疾,便将荆州、湘州都交给了他,又派了已故魏国名将王神念之子王辩僧辅佐。
荆襄沃地千里,七皇子手底下人才济济,故而萧衍有一封诏书是专门颁给萧绎,命他调动荆边四州的兵马来勤王的。
如果说扬州和江州的皇子可能还处于各种考虑观望一阵,那和萧纲并非一母同胞的七皇子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事实也是如此,收到陈霸先赶赴江陵送来的诏书后,七皇子萧绎立刻便召集了湘东王府所有的属臣、将领,将诏书示众,又下令各军将领整军,准备前往建康带兵勤王 。
王辩僧年纪虽轻,但自幼跟随父亲作战,又一手训练的两州人马,立刻便动员了十几万大军,要发兵前往建康。
七皇子欣赏陈霸先的机警,在他送完信后招揽了他作为水军校尉,独领一军,受王辩僧管辖。
而其余诸州,虽一样口诛笔伐,却并未如萧绎一般整军待发,而是静观其变,准备伺机而动。
至此,建康城中的歌舞升平终于被打破。
***
建康。
“不是说当日闯寺的只有一个傅歧吗?那这个裴山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萧纲怒不可遏,将禁卫首领王林骂得狗血淋头。
“还有老七,其他人都没动,就他又是发檄文又是调兵的,他是要造反吗?!”
萧纲又惊又怒,恨不得也下一个诏书,调兵将他灭了才好。
禁卫首领哪里敢说傅歧当日见过了皇帝,只能胡乱找着借口:“确实只有傅歧一人闯寺!那裴山在陛下出家之前就被皇帝派出去办差了,一直都不在京中,怎么能末将看管不利扯上关系呢?!”
王林是守卫建康的倚仗,也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势力,太子詹事王筠怕萧纲得罪了王林,连忙打起圆场:
“也许那些诏书并不是后来写的,而是陛下早就写好的……”
“你的意思是?”
萧纲一惊。
“父皇在入寺出家之前就预料到可能有变,提前做好了准备,所以才将裴山送了出去?”
“否则无法解释傅歧去了魏国,那诏书却在梁国传递啊。”
王筠顺着萧纲的猜测劝说。
被王筠和萧纲这么一猜测,萧纲一脉的官员们都露出了惊惧之色。
其实算起来,从傅翙死到皇帝被软禁,他们一路得手的也太容易了点。
就算最初皇帝是没有料到儿子和百官彻底放弃了他,可之后被软禁在同泰寺里时,皇帝根本就没有过多的挣扎,就好像认命了似的能吃能睡,也不要求离开后院。
之前他们庆幸着皇帝如此“识相”,现在想想,倒像是胜券在握所以毫不担心一般。
“殿下,湘军和荆州兵都是跟随王神念征战多年的能征善战之辈,如果真的发兵建康,恐难抵挡啊……”
王林出身军中,自然知道荆楚兵的厉害,越发担忧:“殿下可否也下令调集各州兵马,防御京畿?”
建康之中的王公从来都不担心魏国人能打到建康,因为建康在长江以南,若无水军则难以南下,何况南人擅水战,舟楫众多,魏国实非对手。
但梁国自己的军队就不一样了,荆州和湘州拥有梁国最先进的战船,若路上没有阻拦,用不了多久就能从水路到达建康。
“我向各地发了公文,可各地并无动作。”
说起这个,萧纲就恨得牙痒痒。
“我的那些好堂叔伯和兄弟们都等着看热闹,好分一杯羹呢!”
东宫控制了驿站,梁山伯便将萧衍的诏书以御史台的通路发往各州,事发之后,三吴与江州、扬州各地的势力都蠢蠢欲动,然而毕竟没有和七皇子一样的胆量先冒出头得罪如今的萧纲朝廷。
除此之外,萧衍多年来善待宗室,宗室即使犯下重罪也不会有事,不少宗室被养的蠢笨如猪,出了这样的大事也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封地做个安乐的王爷,哪里有什么雄心壮志去救皇帝?
就算有野心的,也都打着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绝不会先动。
于是就造成了萧纲下令各地调兵回京防卫,结果却无人理睬、也无兵可用的棘手情景。